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人工智能与短视频融合背景下新闻文风的整体革新趋势

作者

何雪莹

清远市清新区融媒体中心 广东 清远 511800

引言: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和短视频已逐步成为重构新闻业发展的核心人物。人工智能以其在数据处理,算法分析和内容生成方面的能力显着提高了新闻制作的工作效率和精准度;短视频因其直观性、生动性和碎片化的特质,非常符合当前观众快速获取信息的习惯,因此成为了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两者深度融合突破了传统新闻生产逻辑和传播范式,同时迫使新闻文风由传统严谨刻板走向更有亲和力,互动性和个性化。在此背景之下,对新闻文风革新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对新闻媒体顺应时代变化,提升传播影响力有现实意义。不管是突发新闻的迅速传递还是深度报道轻量化的展现,均与文风适配性调整密不可分。

1.人工智能和短视频结合,促进新闻文风革新

1.1 技术赋能,文风变革所需

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新闻领域使新闻生产由“人工主导”走向“人机协同”。算法能基于用户画像准确推送新闻内容,需要新闻文风匹配目标受众阅读偏好,从而提升用户接受度及留存率。例如,以青少年群体为对象的娱乐新闻在文风上要求更加生动活泼、跃然纸上;而以中老年群体为对象的民生新闻更需要平易理解。与此同时,短视频传播特性也决定新闻内容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捕捉受众的眼球,而传统新闻冗长叙事和复杂逻辑很难满足短视频传播情境,文风简洁化和直观化也就成了一种必然。另外,人工智能所产生的新闻初稿通常需要人为地做出风格化调整才能适应不同平台、不同受众的要求,同时也促进新闻文风多样化。

1.2 观众需求改变的推动

在信息爆炸时代,观众对于新闻的要求已经不限于获取信息,而是寻求情感共鸣、互动体验以及个性化的满足。短视频平台的观众主要集中在年轻群体中,倾向于轻松活泼,浅显易懂,创意新颖的新闻表达。人工智能对大量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准确掌握受众兴趣点与情感偏好等信息,从而为新闻文风调整提供数据支持。比如以年轻受众为受众对象的科技新闻在文风上能够更具有网感与趣味性;而以专业人士为报道对象的财经新闻需要在维护专业性的前提下加强表述的简洁性以及逻辑性。受众需求多元化促使新闻文风由“大一统”走向“分众化”,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平台上展现,文风也会有天壤之别。

2.新闻文风总体革新倾向

2.1 在表达形式上:由文字主导向视听融合转变

传统新闻的表达形式是以词为主,文风好坏主要表现在词的准确性、逻辑性、表现力等方面。并且在人工智能和短视频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新闻表达形式出现了“视听融合”,文风走向了“多感官化等”。短视频新闻的画面、声音、文字和特效各要素互相配合来传达信息。文风已不单纯是词的样式,它也涉及到画面构图,音乐选择和字幕设计。比如在报道突发新闻短视频时,画面的迅速切换,紧张的背景音乐和简洁强烈的字幕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很有冲击力的风格,能使观众在较短的时间里体会到事情的迫切性。灾难新闻报道时,低回的音乐配上现场直播的图片以及拘谨的文字解说更能传达出悲悯之情。

2.2 语言风格:由严谨刻板向通俗活泼转变

传统的新闻语言讲求严谨,客观和规范,有的时候不免显得呆板生硬。而短视频新闻在语言风格上也逐步朝着通俗化,活泼化和口语化的方向发展,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人工智能产生的新闻内容在人工优化下往往会使用网络流行语、俚语、感叹词来提升新闻亲和力与趣味性。比如体育新闻短视频报道时会用“太燃了”“绝绝子”这些网络热词来拉近和年轻受众之间的距离。同时,语言表达更加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复杂的长句和专业术语,用最少的文字传递最核心的信息,符合短视频“短平快”的特点。对专业领域的新闻来说,专业术语还会变成流行的比喻,比如用“分布式账本”来比喻“区块链技术”等。

2.3 叙事结构——由线性完整走向碎片化聚焦

传统新闻在叙事结构上更多的是一个线性的完整“倒金字塔”,按重要程度顺序排列,重在完整地展现故事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局。但就短视频新闻而言,叙事结构呈“碎片化聚焦等”倾向,文风更加注重凸显核心亮点。短视频因其时间长度的局限性,常常专注于新闻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或细节,并通过直截了当的叙述手法,直接展示关键信息。比如社会新闻短视频报道,也许会直接表现出事件发生的美妙时刻或者动人图片,并辅以简要说明,使观众能够迅速理解事件的内核。在这样的叙事结构中,文风更倾向于设置悬念和激发情感,以维持观众的观看兴趣。例如,在美食新闻中,首先展示食物成品的特写,然后回顾制作的关键步骤。

2.4 互动属性——由单向传播向双向参与转变

传统新闻文风反映了作者和受众互动不足的单向传播思想。并且在人工智能和短视频结合的大环境中,新闻文风中也逐步融入了互动元素以鼓励观众参与并回馈信息。例如,在短视频新闻的结尾部分,会插入如“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和“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指导性语句,以加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和理解;有的新闻会设置投票和问答,使观众的观点参与新闻内容后续制作。这种互动性文风使新闻传播由“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到“你说我应”的互动对话,从“高高在上”的指导姿态到“同坐一条板凳”的平等视角,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与归属感,一些热门新闻的评论区域甚至可能成为观点碰撞的舞台。

3.新闻文风革新的挑战及对策

3.1 面对挑战

新闻文风的革新也面临不少挑战。一方面过多地追求通俗化,娱乐化会使新闻专业性、严肃性降低,信息失真,内容肤浅。比如,有些消息为了引人注意,用夸大的文字、标题等,这就有悖于消息的真实性,比如把小规模的纠纷说成是“大规模冲突”。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产生的新闻文风也会出现同质化现象,算法根据用户喜好产生内容,易落入“信息茧房”现象,制约着文风的多样性与创新性,使受众在较长时间内接触到单一风格新闻。

3.2 应对策略

要解决以上难题,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一,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在力求文风创新时,要保证消息准确客观。建立并完善内容审核机制,严格审核人工智能产生的消息、人工制作的消息,制止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等,并可以引进第三方审核机构提高公信力。二是鼓励文风多元化创新,破除算法“信息茧房”。新闻媒体要培养富有创新思维的编辑和记者,指导编辑和记者借鉴人工智能的分析成果,创作个性化和差异化文风,并定期举办文风创新大赛。最后要加强新闻从业者技术培训,增强其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调整文风,促进人机协同创作模式走向成熟,并可以和科技企业共同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

结束语

人工智能和短视频融合发展给新闻文风带来空前的创新机遇和挑战。新闻文风正在由传统文字主导,严谨刻板和线性叙事向视听融合,通俗活泼,碎片化聚焦和互动参与等方向发展。在此过程当中,新闻媒体与从业者要主动顺应时代的变迁,在保持新闻真实性与专业性的基础上,对文风表达进行不断地创新,从而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单艳梅,谢非,朱瑞侃.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保障措施的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24,(29):27-29.

[2]麻树菊.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发展与应用探讨[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4,8(09):202-204+209.

[3]虞佳伟.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通信智能化领域的运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4,36(15):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