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中市政雨水调蓄设施的布局优化策略
王照锋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 400000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且持续推进,在传统“快排”模式之下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像内涝频发、水体污染、地下水位下降等这类问题正日益凸显出来。作为连接源头减排与末端治理纽带的市政雨水调蓄设施,在缓解城市内涝、改善水环境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这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调蓄设施的布局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急需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出发,去探索科学合理的优化路径,以此推动城市雨水管理体系朝着精细化、智慧化、生态化的方向转型升级。
一、市政雨水调蓄设施布局的生态意义(一)削减径流峰值,提升城市防洪韧性
市政雨水调蓄设施借助在城市空间内,像调蓄池、雨水花园、下凹绿地等设施的合理分布,能够有效地对雨水径流进行拦截和暂存,进而延缓雨水汇流时间。这种分散式的调蓄布局,可将传统“快排”模式下的瞬时径流峰值,削减 30%以上;特别是在应对短历时强降雨的时候,通过源头-过程-末端的多级调蓄体系,能够把洪峰流量的出现时间,延后1-2 小时,从而为下游排水系统争取到宝贵的排涝时间窗口。
(二)补充地下水资源,维持水文循环平衡
通过渗透型调蓄池、生物滞留设施等,合理布局的市政雨水调蓄设施,能够促进雨水就地下渗,进而恢复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研究表明,由于城市化导致的不透水面增加,地下水补给量减少 60%~80% ;而通过构建分布式调蓄渗透系统,可使年均地下水补给率,恢复至开发前的 40%~50% 水平。这种补给,不仅维持了地下水位的动态平衡,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城市水文循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三)促进雨水资源化利用,缓解城市缺水压力
市政雨水调蓄设施的科学布局,为雨水资源的收集、储存和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在公园绿地、市政广场等公共空间建设多功能调蓄设施,可将汛期富余雨水,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按照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标准测算,城市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可收集利用雨水约15 万立方米,这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厂的日供水量。这些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可用于城市绿化浇灌、道路冲洗、景观补水等市政杂用,有效地替代了自来水的使用。
二、市政雨水调蓄设施布局的主要问题与局限
(一)空间布局碎片化,缺乏系统性规划
当前,市政雨水调蓄设施布局呈现出分散、各自为政的特点,未能形成一个覆盖流域-城区-片区的完整调蓄网络体系。调蓄设施在选址时,大多是依据局部地形条件或者用地可得性,然而,却缺乏基于汇水分区特征和径流路径的整体考量,结果导致设施间的水力联系变得薄弱,进而难以实现径流的有效传输和分配。同时,在现有规划体系当中,对于调蓄设施的空间管控要求显得比较模糊,尤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缺少刚性约束指标,所以导致设施落地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也就难以保障调蓄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二)功能设计单一化,忽视多目标协同
目前,市政雨水调蓄设施的功能定位方面,过于聚焦于径流量削减,对水质净化、生态修复、景观营造等复合功能的整合设计严重不足。大部分调蓄池采用的是简单的混凝土结构,仅仅考虑了蓄水容积需求,却缺乏对污染物沉淀、生物降解等净化机制的功能植入,这样一来,就使得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物直接进入受纳水体。设施设计参数的确定,往往是基于单一降雨重现期标准,而未能兼顾不同频率降雨事件下的弹性响应需求,所以在常规降雨时利用率低下,到了极端降雨时又容量不足。
(三)系统衔接割裂化,阻碍全流程管控
市政雨水调蓄设施和上游源头减排设施、下游排水管网系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衔接断层,因此难以实现雨水径流的全过程协同管控。源头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溢流,未能有效地导入市政调蓄设施,并且调蓄设施的出流时机和流量与管网输送能力并不匹配,最终造成径流控制链条的断裂。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相互独立,传统排水系统的改造未能和调蓄设施布局同步考虑,所以导致新旧系统并存却无法协同运行。
(四)运维管理粗放化,制约长期效能发挥
市政雨水调蓄设施建成之后,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而且运维体系的缺失严重影响了设施功能的持续发挥。调蓄设施在产权归属方面不清、管理主体模糊,这就导致日常维护责任难以落实,设施内淤积严重、植被退化等问题普遍存在。由于缺乏基于实时监测数据的智能调度系统,调蓄设施的预排空、蓄水、放水等操作仍然依赖人工经验判断,无法根据降雨预报和管网负荷状态进行精准调控。
三、市政雨水调蓄设施布局的优化策略
(一)空间布局优化,构建“点-线-面”协同网络
为了优化市政雨水调蓄设施的空间布局,需要打破传统的单点式建设思维,进而构建多尺度嵌套、功能互补的调蓄网络体系。在宏观层面,基于城市地形地貌特征和汇水分区边界,要识别关键径流路径和易涝点位,并且将调蓄设施布局与自然汇流格局相匹配。通过水文模型,对不同降雨情景下的径流过程进行模拟,从而确定各汇水分区所需的调蓄容积,再根据用地条件,把总容积分解到具体地块。在中观层面,沿着主要径流廊道,串联分散的调蓄节点,形成连续的蓄排通道,以确保上游溢流能够逐级传输至下游设施。利用城市绿地系统、慢行廊道等线性空间,布置植草沟、生态滤沟等线性调蓄设施,进一步强化调蓄设施间的水力联系。在微观层面,结合地块开发强度和下垫面特征,来确定单个调蓄设施的规模和类型。对于高密度建成区,优先地,考虑地下调蓄池、立体绿化等集约型设施;而对于新建区域,则充分地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布置雨水花园、下凹绿地等生态型调蓄设施[1]。
(二)功能设计优化,推动“灰-绿-蓝”设施融合
市政雨水调蓄设施的功能设计,应该从单一的水量控制向水量、水质、生态、景观等多目标协同转变,从而实现灰色、绿色、蓝色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在设施结构设计方面,采用分层分区的复合断面,在上层设置生物滞留区,中层为砾石过滤层,底层为储水空间,通过多介质组合,来实现径流的逐级净化。在进水口设置前置沉淀池,以此去除大颗粒悬浮物;在主体调蓄区配置水生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吸附和微生物降解作用去除氮磷等营养物质;在出水口设置生态护岸,进一步地提升出流水质。在设施规模确定上,采用动态设计方法,根据不同重现期降雨设置多级调蓄水位,日常水位以下作为水质净化区,保持一定基流;设计水位至溢流水位之间作为调蓄区,用来应对不同强度降雨;超过溢流水位时通过应急排放通道快速排空。在设施景观营造上,将调蓄设施作为城市蓝绿空间的重要节点,通过地形塑造、植被配置、亲水平台等手段,创造多样化的滨水活动空间,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
(三)系统衔接优化,强化“源头-过程-末端”联动
要想实现市政雨水调蓄设施与上下游系统的,有效衔接方面,基于全流程视角的联动机制的建立是必要的。在和源头设施的衔接这个问题上,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服务范围以及溢流路径应当明确,借助设置导流渠、溢流堰等这样的构筑物,把超过源头设施处理能力的径流,有序地引导至市政调蓄设施。在跟排水管网的衔接事宜上,基于管网输送能力和运行水位,调蓄设施的放空流量和时机需要确定。通过安装智能闸门和流量控制装置,依据下游管网的实时负荷状态,动态地调节出流,以此避免因集中放空而造成管网超载。在和受纳水体的衔接方面,河道水位变化对调蓄设施排放能力的影响应当充分考虑,设置多级出水口以适应不同水位工况。当河道处于高水位的时候,调蓄设施要转为封闭运行模式,通过内部水位调节来维持调蓄功能;而当河道水位下降之后,排放通道要及时开启以恢复调蓄容积[3]。
(四)运维管理优化,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运维管理优化方面,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制度保障、技术支撑、资金机制等多个方面着手,以此确保设施功能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在管理体制上,调蓄设施的产权归属以及管理责任需要明确,“建管一体、权责明晰”的管理模式要建立起来。对于公共调蓄设施而言,由城市水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而对于附属于地块的调蓄设施,由产权单位负责日常维护,水务部门则进行技术指导以及监督考核。在技术支撑方面,调蓄设施智慧监管平台要建设,实时监测水位、水质、流量等关键参数,通过数据分析来评估设施运行状态。运用物联网技术来实现设备的远程控制以及故障预警,从而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在资金保障方面,调蓄设施运维费用要纳入城市水务预算,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要建立。雨水排放收费制度可以探索建立,对超过免费排放额度的单位收取雨水排放费,专项用于调蓄设施的运行维护[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向新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跳出传统工程思维定式,将调蓄设施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绿地系统、水系网络、慢行空间等深度融合,实现功能复合、效益叠加。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调蓄设施布局的顶层设计,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创新投融资机制,培育专业化运维市场,推动形成“规划引领、建设规范、管理精细、效能持续”的良性发展格局,为建设韧性城市、宜居城市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1] 黄琇. 初探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2025,(16):105-107.
[2]李航.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市政排水设计优化策略[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04):124-126.
[3]郭应达.市政给排水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33):196-198.
[4]杨栋栋.“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要点分析[J].运输经理世界,2024,(26):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