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玉米生长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王海儒
阜康市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 831500
引言
当前农业生产中,传统水肥管理易出现水分蒸发流失、化肥过量施用等问题,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引发土壤退化、环境污染,同时制约玉米产量与品质提升。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加剧,亟需高效水肥管理技术破解这一困境,水肥一体化技术因具备精准供给优势,成为解决资源浪费与玉米生产瓶颈的重要方向。
1水肥一体化技术概述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通过特定设备实现水肥精准供给的现代农业管理技术。其核心是借助管道系统、施肥装置(如压差式施肥罐、文丘里施肥器等)及灌溉组件,将可溶性肥料按预设比例融入灌溉水中,形成均匀的水肥混合液,再通过滴灌、喷灌等方式直接输送至作物根区附近土壤或叶面。
该技术打破传统灌溉与施肥分离的模式,依据作物不同生育期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规律,灵活调控水肥供给量、时间与浓度,实现“按需供给”。目前常用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包括滴灌水肥一体化、喷灌水肥一体化等类型,适用于多种农田场景,不仅能减少水肥输送过程中的损耗,还可降低人工成本,同时避免过量施肥对土壤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推动农业节水节肥、提质增效的重要技术手段。
2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2.1对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精准调控水肥供给,对玉米生长指标具有显著优化作用。在株型构建方面,该技术可根据玉米苗期、拔节期、灌浆期等不同生育阶段需求,持续稳定提供水分与养分,促进植株株高、茎粗合理增长,减少因水肥供应不均导致的弱苗、徒长现象,提升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在根系发育上,水肥直接输送至根区,能刺激玉米根系向纵深扩展,增加根长、根表面积及根干重,增强根系吸收能力,为植株生长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在产量构成指标上,该技术可提高玉米穗长、穗粗,增加穗粒数与千粒重,减少秃尖率——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施肥模式,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玉米田块,有效穗数及结实率通常可提升5%-10%,为后期产量提升提供关键支撑,充分体现其对玉米生长关键指标的正向调控效果。
2.2对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
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精准匹配玉米生理需求,对其关键生理指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在光合作用方面,该技术可稳定供给水分与氮、磷等养分,促进玉米叶片叶绿素合成,提高叶绿素a、b含量及叶绿素总量,增强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同时延长功能叶寿命,减少生育后期叶片早衰,为有机物质积累提供充足能量。
在抗逆生理指标上,精准水肥供给能调节玉米体内脯氨酸、可溶性糖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降低细胞膜透性,增强植株抗旱、抗寒能力,减少极端环境对生理活动的抑制。此外,在养分代谢指标层面,该技术可提高玉米体内硝酸还原酶、蔗糖磷酸合成酶等关键酶活性,促进氮素同化与碳水化合物转化,提升植株养分利用与物质分配效率,为生长指标优化及产量形成提供重要生理保障,进一步凸显技术对玉米生理功能的正向调控价值。
2.3不同施肥模式下的比较
相较于传统施肥模式(如撒施、沟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玉米种植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传统模式下,肥料易受雨水冲刷、土壤固定等影响,养分流失率高,且需人工多次操作,存在供给不均问题,常导致玉米苗期缺肥、后期旺长,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产量稳定性较差。
而水肥一体化模式通过精准调控,可将养分直接输送至根区,养分利用率较传统模式提升20%-30%,且能根据玉米生育期动态调整供给,避免养分浪费与不足。同时,传统模式过量施肥易引发土壤板结、地下水污染,水肥一体化则可减少化肥用量15%-25%,降低环境风险。此外,从管理成本看,水肥一体化虽初期设备投入较高,但可节省人工成本,且玉米亩均产量通常比传统模式提高8%-12%,综合效益更优,成为替代传统施肥模式
的重要选择。
3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3.1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
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大幅提升玉米种植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核心在于优化水分输送方式与调控供给节奏。传统灌溉(如漫灌、沟灌)存在大量水分蒸发、深层渗漏及田间径流损耗,水分利用效率通常较低,而水肥一体化多结合滴灌、微喷灌等方式,将水分直接输送至玉米根区土壤,减少非目标区域水分消耗,使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提升30%-50%。
同时,该技术可根据玉米不同生育期需水规律动态调整灌溉量:苗期需水较少时控制灌水量,避免土壤过湿影响根系发育;拔节期、灌浆期需水关键期则及时补水,满足生理需求,避免水分胁迫导致的减产。数据显示,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玉米田块,水分利用效率(单位水分产出的籽粒重量)较传统灌溉模式可提高25%-40%,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效果更为显著,既减少水资源浪费,又保障玉米在有限水分条件下的正常生长与产量形成。
3.2氮肥利用效率(NUE)的变化
水肥一体化技术能显著提升玉米种植的氮肥利用效率(NUE),关键在于优化氮肥供给方式以减少损耗并增强吸收效果。传统氮肥施用(如撒施、穴施)中,氮肥易因氨挥发、硝化-反硝化作用及雨水淋溶流失,利用率通常仅30%-40%,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引发环境问题。
而水肥一体化技术将可溶性氮肥融入灌溉水中,直接输送至玉米根区,缩短养分迁移距离,减少挥发与淋溶损耗,使氮肥损失率降低20%- -30%∘ 。同时,该技术可根据玉米不同生育期对氮素的需求动态调整供给:苗期少量供氮促进根系发育,拔节至灌浆期增加供氮满足植株生长与籽粒形成需求,避免氮素供应过剩或不足。数据显示,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玉米田块,氮肥利用效率可提升至50%-60%,较传统模式提高15%-25%,既减少氮肥用量,又通过精准供氮促进玉米对氮素的吸收转化,为产量提升与品质优化提供保障。
3.3其他养分利用效率(P、K等)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玉米种植中磷(P)、钾(K)等其他养分的利用效率同样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传统施肥模式下,磷元素易与土壤中的钙、铁、铝等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钾元素易因土壤淋溶或径流流失,导致二者利用率普遍较低,磷利用率通常仅 10%-25% ,钾利用率约30%-40%,难以满足玉米生长需求。
而水肥一体化技术将可溶性磷、钾肥料融入灌溉水,直接输送至玉米根区土壤,可减少磷与土壤颗粒的接触面积,降低固定作用,同时避免钾素因大水漫灌造成的淋溶损失。此外,该技术能根据玉米需肥规律动态调节磷、钾供给:苗期适量供磷促根系发育,拔节期增钾增强茎秆韧性,灌浆期补磷钾促进籽粒养分积累。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后,玉米对磷的利用率可提升至25%-40%,钾的利用率提升至45%-60%,较传统模式分别提高10%-15%,有效解决磷钾养分供应不足或浪费问题,为玉米生长提供全面养分支撑。
结语
综上,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优化玉米生长指标与生理指标,提升产量,较传统施肥模式优势显著;同时能提高水分、氮肥及磷钾等养分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损耗与环境风险。该技术契合农业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需求,可为玉米规模化优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宇,郭乾坤,骆佳钰.玉米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J].农家致富,2025,(15):27-28.
[2]李恩秋.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玉米种植中应用分析[J].江西农业,2025,(11):37-39.
[3]金清.玉米水肥一体化应用技术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5,(05):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