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产视域下社会工作介入轻度残疾人群体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陆伟明
肇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广州省肇庆市 526000
一、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一)空间生产理论
亨利・列斐伏尔在其空间理论研究中指出,“空间”既是人类社会交往的载体,也是社会关系作用的产物,具有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重属性。空间生产包含三个维度:空间实践、空间表征与表征性空间。空间实践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的各类空间行为;空间表征是以权威与知识为基础构建并支配空间生产的象征与话语系统;表征性空间则是人类对空间的知觉、体验与想象。这三个维度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社区空间的形态与功能[1]。
(二)轻度残疾人群体
轻度残疾人群体是指被评定为三、四级的残疾人,分别有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多重等七大类别,他们存在不同的生理和功能障碍,但仍具备一定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潜能的人群。与重度残疾人群体相比,他们对社会融合的需求更为强烈,且具有较大的融合潜力。然而,由于缺乏充足的社会支持以及空间层面的阻隔,其有效融入社会面临诸多困难。
(三)社会融入
社会融入是指个人或群体能够在社会各领域正常参与活动,平等享有权利、机会和资源,与其他社会成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形成归属感与认同感的过程。从轻度残疾人群体的社会适应状况来看,其社会融入主要体现在经济适应、社会关系适应、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四个方面。
(四)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干预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通过专业化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改善处境、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针对轻度残疾人群体的社会融入问题,社会工作干预主要围绕建立支持空间、消除空间壁垒、提升其社区参与度和社区适应性展开。
三、空间生产视角下轻度残疾人群体社会融入困境分析
(一)物理空间:设施不足与可达性差
在物质空间层面,轻度残疾人群体面临着生活场所及配套设施匮乏、无障碍化程度低的问题。许多公共建筑、交通设施和社区环境中缺少坡道、盲道、无障碍厕所等必要的无障碍设施,严重阻碍了他们的日常出行和生活参与。例如,部分城市老旧住宅未安装电梯,导致轻度残疾住户上下楼梯极为困难,直接制约了其社会参与的范围。此外,一些公共场所的标识不清晰、不规范,也给弱视、听障等轻度残疾人群体带来了极大不便。
(二)社会空间:排斥与隔离
从空间表征维度来看,社会中对轻度残疾人群体存在一定的偏见与排斥,形成了具有排斥性的“社会空间”。目前,不少企业对轻度残疾人群体存在就业偏见,不愿录用他们,造成该群体就业困难,阻碍了其经济融入。在社会交往方面,部分公众对轻度残疾人士抱有异样态度,不愿与之进行正常沟通交流,使得他们难以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处于孤立境地。这种排斥性的社会空间进一步加剧了轻度残疾人群体的边缘化。
(三)精神空间:自卑与归属感缺失
在表征性空间层面,由于长期面临物质空间限制与社会排斥,轻度残疾人群体极易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与空间体验。他们在心理上常感到孤独与无助,缺乏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同和对社区的归属感。心理层面的困境使其在社会融入过程中缺乏内在动力,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2]。
四、社会工作介入轻度残疾人群体社会融入的多元方法
(一)个案工作:精准化空间支持
针对轻度残疾人群体个人面临的空间困境,社会工作者可运用个案工作方法提供精准化空间支持。通过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深入了解其在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方面的特殊需求与问题。例如,对于行动不便的轻度残疾住户,协助其申请无障碍设施改造,如加装扶手、坡道等,改善其生活的物质空间条件;对于存在心理困扰的服务对象,采用心理疏导、情绪支持等方法,帮助其重建积极的自我认知,提升心理空间的适应性;同时,协助服务对象对接就业资源,提供就业指导与技能培训,增强其在社会空间中的竞争能力。
(二)小组工作:构建支持性空间网络
小组工作能够为轻度残疾人群体构建支持性空间网络,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助。社会工作者可组织轻度残疾人群体成立兴趣小组、技能分享小组、互助小组等。通过小组活动,成员之间可以交流经验、相互激励、彼此扶持,缓解心理压力。例如,为弱视人群开展手工创作小组活动,既能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又能让他们在互动中建立友谊,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以小组为载体,构建包容性的支持性社会空间,打破社会孤立状态,助力社会融入。
(三)社区工作:营造包容性空间环境
社区工作致力于营造包容性的社区空间环境,为轻度残疾人群体的社会融入创造有利条件。社会工作者组织社区居委会、志愿者和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与更新,改善社区的物质空间环境。此外,在社区内开展残疾人群体权利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相关知识,消除公众对轻度残疾人群体的偏见与歧视,营造平等尊重的社区文化氛围。同时,通过举办邻里节、文艺展演等社会融入活动,鼓励轻度残疾人群体参与,增进他们与其他居民的沟通交流,提升其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五、社会工作介入的挑战与对策
(一)面临的挑战
在对轻度残疾人群体进行社会工作干预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短缺是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无障碍设施改造和各类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经费支持,而现有社会工作机构的经费来源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此外,部分轻度残疾人群体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和信任度较低,由于对自身状况的顾虑等原因,不愿主动求助;同时,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存在误区,参与社区融合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另外,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无障碍设施建设、残疾人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未能有效执行,限制了干预效果的发挥[3]。
(二)应对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采取多方面的应对措施。一是拓展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积极争取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支持,搭建多方协作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大众媒体、社区宣传等渠道,提高公众对轻度残疾人群体社会融合问题的关注度,增进对社会工作的了解和信任。三是强化政策监督,联合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对无障碍设施建设、残疾人就业等政策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为轻度残疾人群体的社会融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结语
轻度残疾人群体的社会融入需要社会工作者、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多方协作实现有效干预。未来应持续探索和优化社会工作干预方式,不断改善轻度残疾人群体的空间生产环境,为其营造更加平等包容的社会空间,最终促进他们真正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邱恩慧,任晓丽.残疾人社会融入困境及社会工作干预路径研究——基于空间理论视角[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8):225-228.
[2]张焕萍.社会工作视角下残疾人社会融入的路径研究——以腾冲市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2024(12):069-072.
[3]撒玛.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就业的路径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2024(7):0048-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