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关于人工智能与社会形态的思考

作者

李善勇 李兵 周东康

安徽方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蚌埠 233010

摘要: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工具,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的主导性技术,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对人类自身和整个社会产生的巨大的影响。人类在向往人工智能解放自身力量的同时,又对智能时代下不确定的前景产生迷茫。当前资本异化人工智能、未来社会形态如何演变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人类,也成为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要素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生产工具与社会形态演化的关系,在依据人工智能这一新质生产工具的特点阐明了其引领社会进入下一形态的必然性。并基于现实基础提出了社会演化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为其演化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社会形态;生产工具;

1、引言

自2016年以来,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相继打败人类围棋棋手李世时和柯洁,人工智能再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人工智能与以往人类使用的工具不同,其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可以不断的进行学习、迭代和优化,不仅可以替代人类的体力劳动,还能完成一定程度的智力劳动。伴随着革命性生产工具的产生和应用,生存基础和条件发生改变,势必会引起生产关系变迁,重构社会形态[1]。

2、生产工具与社会形态的变迁

“社会形态”可看作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则取决与人类从事生产生活使用的工具。“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类的生产工具决定了其对自然世界改造、开发的能力大小,这种对自然世界改造的能力大小代表着人的劳动能力,也就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力水平[3]。因此不同的生产工具可视作不同社会形态的基石。

研究表明,原始社会时期,自然界食物丰富,人类依靠采集、狩猎等方式就可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这时的人类严重依赖大自然[4]。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生存资源短缺迫使人类不得不进行生产劳动,农业和养殖业相继发明,生产工具也开始逐渐丰富:骨锥、纺轮等工具用于手工业生产;石斧、石锛等用于聚落建设……劳动生产的出现意味着私有制的出现,社会贫富开始分化。由于生产工具低下,生产力水平有限,社会形式依旧维持着聚落形式的状态。原始社会后期,在私有制的作用下,人们追逐更多的财富,社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单位之间的贫富分化持续加剧,社会分层开始出现,逐步演化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者阶级。

奴隶社会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出现。冶金技术出现后,生产工具的升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个人的独立性得到提升。土地私有化既是个人独立性的体现,又为社会阶层的分化提供了基础。一部分家庭富裕,另一部分家庭贫穷,贫富差距到达一定程度意味着阶级的形成。从青铜器到铁器的使用,生产工具的进步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也推动着社会形态不断演化到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可看作不成熟的封建社会。其一,不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生产工具与土地的结合形成最基本的生产单元为基础,本质上都是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以“土地财产和农业构成经济制度的基础”,由此形成的统治阶级都可被视作地主阶级[5]。其二,封建社会较奴隶社会有其进步性。奴隶制下的被统治阶级毫无人身保障,给予基本生存资料后就是无休止的剥削和压迫,奴隶的健康、死活毫不在意。然而人口终究有限,奴隶的大量死亡会导致生产与再生产断层,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封建统治下的封建主只占有土地,被统治的农民经济上虽附庸于封建地主,但允许拥有部分土地,人身是独立的,对劳动生产也有很高的意愿。“山中茅屋是谁家,兀坐闲吟到日斜”,封建制度下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方式比奴隶制度铁器农耕的发展。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生产工具有较大进步,然而社会实践仍停留在较低层次, 技术的主客体还处于混沌未分的状态,生产力水平依旧低下,人类的生产顺应大自然的四季规律[6]。工具机的发明与应用促使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的转变,它可以完成工人用类似工具完成的操作,人类开始突破了纯粹的人体器官的限制。随着蒸汽机等动力装置的发明,由工具机、发动机和传动机构构成的机器——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生产工具,第一次 “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3]。加上资本主义社会下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社会生产过程和生产工具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发生本质性变革,人类不断将自身的本质力量不断投影、外化到生产工具上,对自然界运用和改造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7]。人类已不需要顺应自然四季的变化来进行生产,而是可以每时每刻依靠机器生产。生产工具的发展在弱化对自然界的依赖度、强化对自然界的控制力的同时,劳动者也在生产过程中逐渐让位,人类在实际的物质生产中越来越处于附庸的地位[8]。资本依靠机器压榨工人,一边企图延长他们劳动时间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一边又想驱逐工人减少人工成本。工人阶级的生存条件被资本所支配。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固然有人性方面的原因,究其根本,还是由于机器这种生产工具为无休止的剥削提供了现实条件,以机器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为其创造了需求。

原始社会生存资源丰富,不涉及生产、制造,没有复杂的经济关系,社会成员之间关系平等。封建主义社会下,以铁器与土地结合的农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构成了以地主阶级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形式。资本主义则是以掌握机器和生产材料的资产阶级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形式。《资本论》第一卷指出,“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形成史,即每一个特殊社会组织的物质基础的形成史”[9]。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工具,也会与其相应的生产资料结合,并引导社会形成与其生产相适应的社会组织结构。

3、人工智能概述

1950年,“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Alan Turing)在论文《计算机器和智能》中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界定了机器拥有智能的判别方法,打开了研究人工智能的先河。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正式诞生,开始经历第一次发展高潮。作为当今社会的新质生产工具,人工智能普遍认为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但建立的基础还包括信息学、心理学、心灵哲学、分析哲学和控制学等诸多学科。因其涉及到的领域众多,对人工智能本质理解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等。概括来说,人工智能就是利用各种计算机技术实现对人的智能进行模拟、延伸和扩展的一类技术,这种技术与机器相结合就可以成为劳动对象新的工具机。

如果说机器的发明与使用外化了人类体力的本质力量,那么人工智能就是在此基础上外化了人的智力本质力量。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他曾经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到的工具实质上都类似在使用杠杆,只不过不同类型的工具也意味着我们能利用的资源的种类不同,支点则是人类的实现目标的方法。人工智能这一新质杠杠的发明和使用,可以为人类撬起庞大的数据源。当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人类的生产过程中去,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限制进行无人化的智能生产,将人们从具有重复性、可程序化的体力或脑力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还能依据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大量的数据源,统计、分析、规划和指导未来的生产计划。这使得人类的生活资料可以更加高效地实现共享和满足。

当前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农业、制造业、公共服务、城市建设等。在农业方面,利用人工智能装备到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打造智能农业装备,可以提高农业耕种的效率;打造全方位农业智能监管系统,可以实时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状态,根据出现的不同状况及时实施措施;建立一整套农业智能生产体系,基于农业智能监管系统的数据以及各个用于农作物生产的数据,生成数字化模型,智能自主各个周期下农作物的产出和各个因素的关系,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在制造业方面,已存在人工智能于先进制造业融合的成功典范,如“灯塔工厂”。他们运用人工智能处理繁杂的数据,做到了生产机器根据方案决策进行智能生产、跨职能部门的无缝连接、不同组织进行信息的连接共享,形成产品的整个智能化制造系统。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智能家居、智能汽车和无人机、智能助手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从整体发展的现状来看,当下的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的阶段。目前许多人工智能的算法受限于框架问题难以进一步突破;作为人工智能主流发展方向的深度学习存在着无法解释得分黑箱问题,既是在根本上无法掌控人工智能,同时也造成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社会的担忧[10-12]。霍金曾告诫人类不要踏入人工智能领域,过度依赖机器会导致人类退化,终有一天人类会被人工智能以伸张正义的方式取代。诚然,力量的不正确使用确实会反噬人类,但却不能作为人类放弃进步、追求真理和美好的理由,况且资本的内在逻辑也在不断推动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时代人机共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13]。且从目前来看,智能机器人自身没有人类实践的自主能动性,他们只不过是当人类发出学习指令后在既定的算法程序下可以进行学习和训练而已[14]。应该建立起对新生产工具正确的态度和基于此发展力水平的人类社会的价值观,人工智能终将为人类所掌握并造福全人类。

4、人工智能下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说过,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关系,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世界的进程在资本主义引导下的发生了严重的问题:贫富差距、种族歧视、生态危机等。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不断摧残着资本主义的生命力,为了能够继续存在下去,资本只能发展科学技术,进而革命生产工具,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不仅符合资本主义将固定资本代替人力资本,更好地赚取更多价值的内在需求,同时借助对解放人类力量的过度宣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致使他们忽略资本主义本身的矛盾性,使人工智能受限于资本逻辑,达到延长资本主义寿命的目的。

苏联解体的部分原因就是其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模式使得社会发展僵化。尽管苏联非常重视科学的创新和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成为不可调节矛盾的原因之一。资本目前的种种运作也是在新时代到来前极力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负隅顽抗,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革命必然伴随着流血和牺牲,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武器装备的威力愈发强大。无论输赢,战争的代价势必会让战争双方难以承受。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发生,应警惕资本对于科技的垄断和把控、对人工智能的异化作用。

人工智能会带引人类进入下一个社会形态,这是由生产工具所带来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无论社会生产力如何发展,稀缺的美好事物难以惠及每个人,个体的独特性也意味着绝对的平均主义也是不合理的,而社会中每个人权益需要制度的保障会和调节。和平演变需逐渐淘汰落后的机制体制,重新建立新的适合发展的制度;暴力改变则更加迫切需要拿出新的上层建筑来替代,而这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方向。智能革命推动着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增加了社会的复杂性,但以生产工具的关系而论,可以分为智能科研者与智能用户。智能科研者代表着最先进生产力水平,他们能力卓著,探索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推进生产工具不断革新,引导社会的生产方式,将社会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大众。而智能用户仅只是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日常的生产生活,对于人类的历史化进程并无太大的贡献。智能时代,如何平衡好掌控人工智能技术的群体和其他群体权益的关系是形成社会基础核心问题,也是目前社会制度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重中之重。倘若不同人群的权益不能限定于一个很好的范围,即使未来每个人都生活在不缺生活物资的时代,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先进的生产资料会被某个阶级所把控,整个社会将呈现出异化的共产主义状态。即最先进的智能所有权将人类划分成两种阶级状态,这两个阶级虽都处于共产主义状态,但权益完全不对等。

只有生产力为人民所掌握,才能在最终意义上解放人类[16]。因此,在应努力促进生产工具、生产知识等生产资料归属于“全体个人”的基础上,在制度上合理提高和保障先进生产阶级稀缺生活资料的权益,未尝不是未来社会制度演化可以选择的一个方向。

结语

马克思说过,发展并非一条康庄大道,而是螺旋上升的。人类的进化史也是如此,虽伴随着血与火,经历无尽的苦难与挫折,但总能奋勇向前,不断变好。人工智能作为新质发展力,在带给人类迈入新时代希望的同时,也带来新的迷茫与挑战。但只要人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前进的方向正确把握历史脉络,理清社会变迁与生产力发展关系,处理好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就一定能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王晓丹.生产关系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2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朱敏.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与社会形态演进[D].辽宁师范大学,2019.DOI:10.27212/d.cnki.glnsu.2019.0000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刘爱文.技术的哲学根基及其历史演变[J].江西社会科学,2012,32(10):43-4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杨文圣,闫涛.马克思生产力社会形态思想新探[J].学术论坛,2016,39(01):21-24.DOI:10.16524/j.45-1002.2016.01.00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0]武豹.人工智能技术下人的解放问题论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04):39-45.DOI:10.13484/j.cnki.ndxbzsb.20230405.

[11][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M].林俊宏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7.

[12]郑智航.人工智能算法的伦理危机与法律规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1(1):14-26.

[13]史娜娜.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人机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2.DOI:10.26991/d.cnki.gdllu.2022.001675.

[14]张姝艳,闫楚弼.人工智能:社会形态演进的一个工具[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04):26-33.DOI:10.16573/j.cnki.1672-934x.2022.04.003.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潘峻岭,圣章红.论社会进步的生产力标准[J].社会主义研究,2012,(06):11-14.

作者一姓名:李善勇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89年6月 ;籍贯:广西崇左市 民族:壮族  ;最高学历:本科 ;目前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弹箭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