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预算管理一体化提升财政管理水平的思考
于洋
白城市洮北区财政局
在财政管理范畴之内,传统的模式如今已然难以契合新形势所提出的需求,信息碎片化以及流程脱节这类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预算管理一体化属于创新的管理模式,它把预算的各个环节紧密连接在一起,达成了数据共享以及流程优化。探讨应用预算管理一体化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监督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用预算管理一体化提升财政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在当下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当中,传统的财政管理模式渐渐显露出信息碎片化、流程不连贯以及监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已经难以契合高效、精准以及透明的财政管理需求,预算管理一体化借助构建统一的技术平台,把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有机整合,达成了财政数据的集中存储以及动态共享,破除了信息壁垒,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与时效性,这利于财政部门科学地编制预算、合理地配置资源,还可实时监控预算执行状况,及时察觉并纠正偏差,提高预算的刚性约束;预算一体化管理加大了财政监督的力度与广度,借助全过程留痕以及可追溯机制,有效地防范财政风险,保障资金安全;另外它还可促使财政管理公开透明,提高社会监督,提升政府公信力。应用预算管理一体化是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推动财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1]。
二、应用预算管理一体化提升财政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强化预算编制精准度,筑牢财政管理基础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始环节,其精准度直接影响着后续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财政管理的整体水平。应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能够打破传统预算编制中信息分散、沟通不畅的局限,实现预算编制的精细化与科学化[2]。
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将财政部门内部各个业务模块以及预算单位的基础信息给予整合,这些基础信息包含人员编制、资产状况以及项目需求等方面,凭借这些全面且准确的数据给予支撑,预算编制人员可更为精准地测算各项收支规模,防止出现预算安排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状况,举例来说,在编制人员经费预算时,该系统可自动与人员信息数据库建立关联,依据人员的岗位、职级以及工资标准等,准确计算出工资福利支出,减少人为估算所带来的误差;在编制公用经费预算时,按照定额标准进行核算,根据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具体规定,细化各项基本支出预算,让预算编制更贴合实际需求;在编制项目经费预算时,确定项目各个阶段的资金需求,提升项目预算的准确性。运用零基预算理念,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作为安排预算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零基预算的要求是,每个预算项目都要从零开始进行评估和审核,不轻易沿用以往年度的预算基数,而是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以及重要和紧急程度来分配资金。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能为零基预算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它通过全面收集和分析项目信息,助力预算编制人员准确判断项目是否必要、优先级如何,从而合理分配财政资金;绩效预算注重预算安排与绩效目标相联系,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可以建立起预算项目和绩效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在预算编制阶段就能明确项目的预期绩效指标和考核标准,这样能切实节约财政资金,还能将预算绩效管理融入资金管理的各个流程,促使预算单位在申请预算时更看重项目的实际效果,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力度,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加强预算执行监控是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了预算执行全过程的信息跟踪和动态监控,为加强预算执行监控提供了有力手段。
实现预算一体化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相对接,可自动采集预算执行数据,通过预算执行模块,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可随时登录系统去查询及掌握预算执行状态,涵盖了资金的支付进度、支付用途、支付单位、申请及批复计划数、申请及批复支付数、指标剩余等各项执行情况,及时察觉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预算安排以及资金使用方向,提升预算执行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而对于预算执行进度偏慢或者出现异常的项目给予重点关注并进行督促。比如说,险金类社会保障支出支付进度较大低于时间进度,省级系统会预警提示,财政部门会及时与预算单位进行沟通、提醒,查找原因并督促执行,以确保支付率。
(三)以绩效考核为导向,优化预算编制方法
传统预算编制方法一般着重于资金分配,却忽略了与单位战略目标的紧密关联,依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单位进行预算编制时,需先明确单位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再把它们细化成具体绩效考核指标,例如单位的战略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那么在编制预算时,就应紧扣这一目标,将资金重点投向改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人员素养、优化服务流程等相关项目上。
绩效考核的关键在于建立明确的指标体系,以此衡量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预算单位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设定量化的绩效指标,确保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有明确的评估标准。例如,预算单位用于某项目的预算分配,可以通过该项目的社会成本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及满意度等指标来衡量资金使用的效果。社会成本指标可对项目在环境、资源等诸多方面的消耗以及潜在的负面影响展开考量;经济效益指标可以直观地呈现出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利润增长等情况;满意度指标可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来评估项目成效,把这些指标综合起来,可全面且精准地衡量资金的使用效果,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以零基预算为基础开展绩效考核,不仅能够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为未来的预算编制提供参考,预算单位编制预算时,对项目区分轻重缓急,进行分档排序,优先保障刚性支出、重要支出、从严从紧安排一般支出,对无效、低效、管理不规范、支出进度不理想的项目,则加以调整预算分配,减少甚至取消预算安排,避免重复浪费有限资源,为资金分配提供了动态反馈机制。这种动态反馈机制,能让预算单位实时了解项目推进情况和资金使用状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及时调整预算的分配方向与额度,确保资金投入到效益最高的领域。此外,零基预算模式下的绩效考核,还能推动预算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提升项目规划与执行的能力,通过持续优化成本构成来提高绩效,形成良性循环。长此以往,预算单位在资源配置上会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资金使用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而能够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责。
结束语:
应用预算管理一体化是提升财政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通过强化预算编制、执行监控及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策略实施,能有效解决传统财政管理中的痛点问题,实现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参考文献:
[1]韦庆作. 预算管理一体化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提升 [J]. 财讯, 2024, (01):29-31.
[2]张敏翔,周志强. 数字财政背景下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路径 [J]. 财会通讯, 2023, (24): 16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