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乡镇畜禽疫病防控工作提升策略
白华
元阳县南沙镇农业农村和财务服务中心 云南 红河 662400
畜禽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城乡居民提供肉、蛋、奶等优质蛋白食品,还在保障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畜禽疫病的发生与传播严重威胁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一旦防控不力,不仅会造成畜禽大规模死亡和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危及公共卫生安全。
一、基层乡镇畜禽疫病防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基层乡镇畜禽疫病防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防控体系不完善
基层虽普遍设有动物防疫站,但受编制和经费限制,人员不足、任务繁重,“一人多岗”现象突出。部分乡镇虽有制度,但缺乏细化标准和有效监督,出现“有制度无落实”。同时,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协同不足,导致防控体系难以发挥整体效能。
(二)养殖户防控意识薄弱
不少养殖户重效益轻防疫,缺乏科学养殖和防控知识,对免疫、检疫、消毒等措施认识不足。一些农户存在侥幸心理,不愿投入资金进行防疫,甚至出现瞒报、迟报疫情的情况,延误最佳防控时机,增加了疫情扩散风险。
(三)技术支撑不足
基层防疫员多数缺乏系统培训,专业水平有限,难以应对高致病性禽流感、非洲猪瘟等复杂疫情。基层机构缺少先进的检疫检测设备,疫情监测主要依赖经验判断,缺乏快速、精准的技术支撑,降低了防控效率。
(四)防控经费不足
畜禽疫病防控需要长期投入,但许多乡镇财政紧张,资金保障不足。疫苗储备、冷链运输、消毒物资、防护用品等难以满足大规模防控需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地区仍依靠简易深埋或焚烧,既存在环境隐患,也不符合规范要求。
(五)养殖技术落后
乡镇畜禽养殖以中小规模场和散养为主,分布广泛、管理不统一。许多地区人畜混居,缺乏生物安全隔离,粪污处理和饮水管理不规范,环境卫生差,病原滋生条件充分。在此背景下,即便防疫部门加强管控,疫情风险仍难以彻底消除。
二、基层乡镇畜禽疫病防控的提升策略
(一)健全防控制度、组织体系
乡镇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属地责任,将畜禽疫病防控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建立由乡镇长牵头、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和防疫站具体负责的防控领导小组,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岗。同时,强化与县级畜牧部门的上下联动,形成“县统筹、镇落实、村配合”的工作格局。要构建“乡镇负责、村级落实、农户配合”的三级责任体系。对乡镇干部、防疫员、养殖户分别设立责任清单,明确职责范围与奖惩机制。对于出现瞒报疫情或不落实防疫措施的农户,应建立信用档案,必要时采取行政处罚措施,以此形成“人人有责、层层负责”的责任闭环。
(二)加强防疫人员队伍建设
村级防疫员是防控工作的第一道关口,他们直接接触养殖户,熟悉畜禽分布情况,作用十分关键。应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对村级防疫员进行统一培训和考核,保证其掌握基本的免疫、消毒、疫情报告和病死畜禽处理技能。同时,完善防疫员待遇保障机制,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可由乡镇防疫站联合县级畜牧兽医部门,每年至少举办 2—3 次技术培训,内容涵盖疫苗接种操作、常见疫病识别、防护知识、紧急疫情处置流程等。对于规模养殖场,可采取“现场培训+上门指导”的方式;对于散养农户,则注重简明实用,帮助其掌握基本技能。
(三)完善监测预警机制
基层乡镇应建立信息化监测平台,依托县级畜牧部门,建设畜禽疫病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养殖户信息、免疫记录、检疫结果、疫情上报等数据统一录入,实现实时监控与追溯,为上级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疫情防控需要“快”字当头。各乡镇应针对高发重大疫病(如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明确指挥流程、物资储备和处置措施。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实战演练,确保一旦疫情出现,能“拉得出、打得响”。应完善预警机制,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乡镇防疫员应立即向村委会和乡镇防疫站报告,同时启动快速反应机制,联合畜牧兽医、卫生防疫、公安等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采取封锁、采样、消毒等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扩散风险。
(四)加大资金支持
乡镇财政应设立专门防疫经费,用于疫苗采购、物资储备、防疫员补助和无害化处理补贴等。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更需要上级政府加大转移支付,确保资金投入到位。政府可通过PPP模式或政策引导,鼓励企业投资建设无害化处理厂、疫病监测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实现“政府主导 + 企业参与”的共建共享格局。
(五)严格落实免疫接种
基层必须确保强制免疫“应免尽免,不留死角”。乡镇防疫员应逐户核实畜禽存栏情况,建立免疫台账,做到“有畜必免”。对于拒不配合的养殖户,要依法依规采取措施,确保免疫密度达到 95% 以上。为乡镇防疫站配备基本的快速检测设备,如便携式检测试剂盒、样本冷链储运工具等,保证能够初步识别口蹄疫、禽流感、猪瘟等常见疫病。对于复杂病例,则通过县级实验室进行二次确认,实现“基层筛查 + 上级确诊”的联动模式。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校成果,逐步推广高效、低风险的新型疫苗,减少免疫成本并提升免疫效果。同时推广中兽药、微生态制剂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
(六)推进规模化养殖,加强养殖技术指导
基层有关部门应逐步引导农户减少散养,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对于规模养殖场,要推动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包括设置隔离区、消毒通道、防鸟防鼠措施等,以降低疫病发生率。定期组织大规模环境消毒行动,尤其在集贸市场、养殖集中区、屠宰点等重点区域,做到“常态消毒+专项消毒”相结合。同时,指导养殖户做好圈舍、饮水器具、运输工具的日常消毒,从源头上切断疫病传播途径。规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建立乡镇集中处理点,配备焚烧炉或深埋池,推广“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方式,杜绝随意丢弃或出售死畜行为,避免引发二次污染。
基层农户的防疫意识往往不足,必须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宣传。乡镇政府可利用农村广播、微信群、宣传车、宣传册等渠道,传播科学养殖、防疫常识、疫情动态等信息。尤其是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之前,要集中开展宣传,确保家家户户了解防控政策和措施。
结语:基层乡镇畜禽疫病防控是一项涉及面广、环节众多、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在组织体系、宣传培训、监测预警、防控措施、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等多方面协同发力。特别是在乡镇层面,必须立足实际,结合当地经济条件、养殖特点和管理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提升策略,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科技赋能”的长效防控机制,有效降低畜禽疫病发生率,保障养殖户经济效益,促进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
[1] 张应忠. 畜禽疫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甘肃农业,2010(11):40-41.
·
[2]牛浩,单留江.农村畜禽疫病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兽医导刊,2020(13):53-53.
·
[3]徐佳.基层畜禽疫病防控存在问题及对策[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2(16):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