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生态补偿机制的林业生态修复路径探索

作者

李才伟

绿春县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队 云南 红河 662500

由于传统粗放性发展模式影响,林业资源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森林覆盖率受到了一定冲击,导致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等问题愈发严峻,不利 生态系统构成中,林业是主体,修复成效直接影响生态安全大局。以往 式存在诸多弊病,包括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难以常态化开展,存在权责不够清晰等, 以适应现代多方位林业生态修复需要。生态补偿机制,始终遵循“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偿”基本原则, 通过经济激励推动利益的深层次分配,推动生态修复走深走实。事实证明,探索以生态补偿机制为支撑的林业生态修复路径,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都有着长远意义。

1 生态补偿机制和林业修复的内在关联

1.1 价值重构

面临的传统困境,由于传统思想认知不够,以往森林生态价值,包括水源涵养或碳汇等,长时间得不到足够重视,增加了出现“公地悲剧”现象。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逻辑,生态补偿当中,更加注重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量化,主要包括水源保护付费、碳汇交易等,让生态产品拥有了看得见经济属性,从而让广袤的绿水青山成为了能够在市场层面交易的“金山银山”,加快了以往破坏性开发认知的彻底转变[1]。

1.2 动力转换

以往林业生态修复,面临不少困境,需要将大量人财物力资源投入修复进程,内生动力明显不够。林农参与到生态保护当中,反而会牺牲掉一定经济利益。生态补偿机制的补偿逻辑,直接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包括退耕还林补贴等,或者间接给予发展补偿,常见有绿色产业扶持或者生态移民等,可以确保生态修复主体获取到相应回报,主体主要有社区、林农或企业,有助于深层次激发他们参与生态修复的积极性、主动性[2]。

1.3 责任共担

以往林业生态修复,责任主要由政府承担,生态补偿机制下则需要“多元协同”。政府承担主要责任的传统模式,导致政府普遍存在较大压力,而且难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生态补偿机制的补偿逻辑,重点对“谁受益、谁补偿”予以明确,例如流域下游对上游进行补偿,从而构建起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企业参与的全方位、宽领域补偿主体结构,从而将林业生态修复责任化整为零,有助于释放整体层面的修复参与潜能。

2 林业生态修复的生态补偿机制框架

为确保生态补偿机制的成效性,必须要强化系统性认知,设计中突出好以下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补偿目标和对象要清晰界定

首先,有明确目标导向。更加关注核心生态功能是否恢复,包括修复生物多样性廊道、重建水土保持林等。其次,确保对象更加精准。明确要将补偿给予由于林业生态修复遭受损失或者承担额外成本的关联主体,包括参与生态修复的企业或者禁伐区生产林农等[3]。

2.2 合理明确补偿主体和标准

首先,做到主体多元化。政府层面强化财政转移支付,重点跟进不同区域间的补偿协调。市场层面,多层面推动企业主动购买碳汇,督促水源地企业自觉付费, 加合适 绿色金融产品。社会层面,积极鼓励公益组织参与捐赠,让社会公众更好融入 做到标准动态化。成本法,需要对修复的直接成本予以核算,主要包括劳动力、苗木等 掌握机会成本 价值法,对生态修复后的林业服务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包括水质改善效益、 协商法,林业生态修复关联主体基于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对定价进行协商,标准要结合林业生态修复基本需要灵活调整优化。

2.3 加快补偿方式的拓展创新

首先,资金补偿。可直接进行现金补贴,或者选择项目资金针对性倾斜。其次,政策补偿。包括给予信贷层面的优惠,减免税收,统筹考量产业发展用地需求等。再次,实物补偿,搭建技术等交流互动平台,满足苗木或技术设备等保障需求。最后,能力补偿,组织开展多元化技能培训,提供专职生态管护岗位。除此之外,发展权补偿,大力推动生态旅游或林下经济培育,加快探索多元化“组合式补偿”,推动可持续性落到实处。

3 以生态补偿机制为支撑的林业生态修复基本路径

3.1 突出政府主导的补偿

首先,实现纵向深化。中央财政强化宏观支持,跟进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牵头成立林业修复专项基金。地方政府要跟进中央决策,加大配套性投入支持,逐步实现补偿资金效率的显著提升,包括生态重要性挂钩等。其次,实现横向突破。强化对跨省层面的生态补偿,构建更加多样化的补偿机制,例如,对下游受益地区,实现对上游修复区的直接补偿。还要探索不同省份之间碳汇交易,并增强相应的生态援助。

3.2 释放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潜能

首先,森林碳汇交易。积极与全国碳市场进行对接,加快开发与林业碳汇项目标准相符合的子项目,鼓励企业参与到购买当中,最终获取收益用来反哺修复和管 其次, 创新绿色金融。大力推动“碳汇质押贷”、“生态修复贷”或“绿色债券”等,持续引导社会资本 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探索。再次,实现水权和排污权交易有效联动。对于个别水资源较 以投资林业修复获得排污指标或取水权等。最后,明确企业社会责任。引导企业深刻认识社会责任,直接帮助企业认领专门修复责任区,或者创新“森林修复基金”等。

3.3 强化社区和农户参与主体作用

探索补偿和产业融合结合。优化生态补偿资金应用,优先考虑用于修复区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建设发展,包括森林康养、林菌、林药等,从而确保从修复到增收的有效循环。推进参与式修复和管护。加快“以工代赈”模式的推广应用,优先考虑为当地群众提供修复工程参与机会,设立专门岗位,安排稳定投入。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础配套。加快“修复合作社”模式的实践探索,实现补偿资金等的合理分配[4]。

3.4 科技助力增强补偿效能和修复质量

首先,评估精准量化。应用好大数据技术或AI 模型等,实现生态服务价值增量及修复全过程成本的精准核算,确保补偿标准制定更加合理。其次,监测监管智慧化。实现对无人机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的有效应用,满足森林修复进展等的实时监测需求,更加高效利用好补偿资金。再次,集成创新修复技术。加快生物多样性提升等先进技术的实践应用,确保修复效益持续突破。

结束语: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林业生态修复有着深刻影响,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此必须要加快生态补偿机制的深化推进,实现更多补偿资源的优化整合,营造更加积极活跃的补偿环境,才能让林业生态修复质量更高、更具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刘蒙罢,文兰娇,张安录.长江经济带县域空间碳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研究——基于财政纵横视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5,34(07):1512-1528.

[2]璩爱玉,郝春旭,董战峰,等.加快健全我国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基于《关于进一步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J].环境保护,2025,53(11):8-11.

[3]陈倩茹,冷克诚,谢花林,等.草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在逻辑、核心机制和典型模式[J/OL].生态学报,2025,(21):1-11[2025-08-10].

[4]刘畅,龚安,李迎成.乡村振兴视域下长堰小流域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南方农业,2025,19(1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