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PC模式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探讨
张博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300
摘要:EPC模式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核心在于破解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协同低效与风险传导难题。通过整合BIM-5D协同设计、供应链穿透式管理及动态成本监控体系,构建“前端价值工程优化-中端风险预警-后端数据反哺”的全过程管控路径。设计阶段依托参数化模型与LCC评价实现技术经济性预控;采购阶段以战略集采与区块链合约对冲价格波动;施工阶段应用挣值法实现进度-成本双目标纠偏;竣工阶段通过数字化交付与智能结算审计闭合管理链条。为EPC项目破解成本超支、变更频发等痛点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推动工程管理向精益化、智能化转型。基于此,本篇文章对EPC模式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EPC模式;全过程造价管理;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要点
引言
EPC模式因集成化优势成为建筑行业主流,但其一体化特征加剧了造价失控风险:传统阶段割裂化管理导致设计冗余、采购低效及变更索赔频发,业主与总包方陷入“责任推诿-成本超支-工期延误”恶性循环。当前研究多聚焦单一阶段优化,缺乏全生命周期协同视角,难以适配EPC项目动态复杂性。基于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剖析决策、设计、采购、施工及竣工阶段的耦合机制,提出技术驱动型管控框架。通过BIM、区块链等工具重塑数据流与责任链,旨在构建“风险预判-资源整合-价值增值”的造价治理新范式,为EPC项目提质增效提供方法论支撑。
1EPC模式特征分析
EPC模式以设计、采购、施工的集成化协同为核心特征,通过责任主体集中化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效能提升。其本质在于风险转移机制重构,总承包商需统筹技术方案优化与资源整合,突破传统模式下专业割裂与责任分散的桎梏。核心优势体现在前端设计深度介入,依托价值工程与限额设计动态平衡功能需求与成本约束,形成技术经济一体化决策路径。与此同时,采购策略与施工工艺的早期融合,可规避变更索赔风险,强化供应链协同与工序标准化。
2全过程造价管理框架
全过程造价管理框架以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为内核,构建决策、设计、采购、施工及运维等环节的动态耦合机制。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阶段割裂,通过前端需求锚定与后端数据反哺,形成成本约束的闭环管控。管理工具层面,整合BIM技术实现工程量与造价的实时校核,依托全生命周期成本评价模型量化隐性成本,并嵌入风险矩阵预警超支诱因。该框架强调各专业协同下的成本目标分解与动态纠偏,通过供应链集约化与工艺标准化实现资源效能最大化,最终达成质量、工期与造价的系统性均衡。
3EPC模式下全过程造价控制要点
3.1决策阶段
在EPC项目决策阶段,造价控制需构建风险矩阵驱动的投资估算模型,通过WBS分解识别政策调整、供应链波动及技术可行性等多维风险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量化风险权重,锚定成本基线。整合历史工程数据与市场动态预测,借助回归分析或机器学习算法优化估算逻辑,提升前瞻性成本预判精度。同步实施动态敏感性测试,采用蒙特卡罗模拟评估不确定性因素对总造价的边际影响,生成风险应对预案库。通过BIM协同平台实现估算数据与设计需求的实时交互校验,形成“风险识别-模型迭代-策略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为EPC总承包模式下的精准投决提供技术经济支撑。
3.2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EPC项目需推行BIM-5D协同设计,通过参数化建模将三维几何信息与工程量清单、成本数据库动态绑定,实现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实时校核。依托价值工程分析工具,对结构选型、材料规格等进行功能-成本比优化,结合限额设计原则锚定目标造价阈值。利用模型精细度标准分级控制设计深度,避免过度建模导致的资源浪费,并通过云协同平台实现多专业碰撞检测与成本数据穿透式追溯,生成“设计变更-造价波动”敏感性图谱。同步构建动态成本驾驶舱,集成材料价格指数与供应链风险预警,驱动设计迭代向技术经济均衡解收敛,最终形成“模型驱动造价”的前端预控能力。在设计阶段,EPC项目需系统化应用价值工程分析法,通过功能系统分析解构建筑子系统效能,量化功能系数与成本系数,构建成本绩效指数筛选高价值优化点。针对结构选型,采用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比选钢混结构与装配式体系的材料耗量、施工周期及运维能耗;材料替代则通过德尔菲专家法评估新型建材的耐久性、碳足迹与供应链稳定性,实现“性能冗余剥离”与“隐性成本显性化”。结合BIM参数化驱动多方案比选迭代,将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与环境友好性纳入跨专业协同决策,形成功能-成本最优解集,推动EPC项目设计向精益化、低碳化转型。
3.3采购阶段
在EPC项目采购阶段,造价控制需构建供应商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整合质量、交期、技术适配性及碳足迹等维度,通过熵权-TOPSIS模型优选战略合作方。推行框架协议采购与动态核价机制,基于价格指数预测与期货对冲策略锁定大宗材料成本波动风险。依托BIM-MRO集成平台实现物料需求计划与设计模型的精准匹配,规避规格冗余与二次搬运损耗。同步实施JIT准时制供应,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强化履约追溯,减少库存资金占用。探索绿色采购路径,将ESG标准嵌入招标文件,引导低碳材料替代与技术迭代,实现成本控制与可持续目标的双向协同。
3.4施工阶段
在EPC项目施工阶段,造价控制需建立动态成本监控体系,依托挣值法跟踪BCWS、BCWP与ACWP的偏差指数,通过S曲线分析预警进度滞后与成本超支风险。针对变更管理,构建合同风险管理矩阵,基于FIDIC条款界定业主需求迭代与承包商履约责任的边界,并通过BIM-5D实时校核变更工程量与造价波动。引入工序标准化与模块化施工工艺,降低非计划性窝工损耗;同步实施供应链穿透式管理,借助区块链智能合约追溯甲供材质量缺陷责任,规避隐性成本转嫁。最终形成“数据驱动决策-风险闭环管控-资源精益配置”的施工成本治理范式。
3.5竣工阶段
在EPC项目竣工阶段,造价控制需依托BIM数字化竣工交付系统,实现设计变更、签证索赔与工程量清单的动态映射,通过智能工程量校核算法自动比对模型数据与现场实况,精准锁定结算争议点。构建区块链存证平台,将施工日志、检测报告等资料上链固化,确保审计溯源的不可篡改性。同步应用LCC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验证运维阶段能效指标与初期设计经济性的耦合度,反哺前端决策优化。通过合同条款结构化解析与结算依据智能匹配,压缩人为博弈空间,形成“数据穿透-风险闭环-价值沉淀”的竣工管控范式,为EPC项目全链条成本效能提升提供闭环支撑。
结束语
总之,EPC模式下的全过程造价控制需以技术赋能为抓手,通过BIM-5D协同、智能合约与动态驾驶舱等工具实现数据穿透式管理,形成“设计引领-采购集约-施工精益-结算闭环”的全链条管控能力。未来应深化人工智能在成本预测与风险溯源中的应用,探索碳足迹约束下的绿色造价评估体系,推动EPC项目向低碳化、数字化跃迁。
参考文献
[1]芦秀明.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咨询在造价管理中的应用[J].砖瓦,2024, (12):121-123+126.
[2]郭晓寒.全过程工程造价在现代建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财经界,2024,(33):21-23.
[3]郭慧琴.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在建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居业,2024, (11):128-130.
[4]周庆.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策略探讨[J].建设监理,2024, (11):51-53.
[5]周勇.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4, (2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