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实验器材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董秀丽
临漳县第三中学 河北省 邯郸市 056600
引言
初中物理电学教学对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培养科学思维至关重要。然而,部分学校受限于资金等因素,实验器材匮乏。低成本实验器材的应用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其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电学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低成本实验器材在电学教学中的价值
1.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成本实验器材能将抽象的电学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实践,让学生在亲手参与中感受物理的趣味性。传统电学实验依赖专业仪器,学生往往处于被动观察状态,而低成本器材多来自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如用导线、电池、小灯泡搭建简单电路,用塑料梳子摩擦产生静电,这些贴近生活的实验能消除学生对物理的距离感。当学生看到自己组装的电路成功点亮灯泡,或通过自制验电器观察电荷转移时,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这种直观体验远比课本上的文字描述更能激发探索欲望,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现象背后的原理,从而提升学习主动性。
1.2 降低教学成本
低成本实验器材能有效缓解学校实验经费不足的问题,让更多学生获得动手操作的机会。专业电学仪器如万用表、滑动变阻器等价格较高,大规模配备会给学校带来经济压力,尤其在资源有限的地区,学生往往只能分组轮流操作,难以保证每个人的参与度。而低成本器材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改造而成,如用易拉罐制作电池盒,用铅笔芯代替滑动变阻器,成本仅为专业仪器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1.3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低成本实验器材的制作与使用过程,能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制作器材时,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利用现有材料模拟专业仪器的功能,比如用吸管和导线设计串联电路,用气球摩擦产生的静电探究电荷性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尝试、调整,逐渐理解器材的工作原理。同时,面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如电路接触不良、现象不明显等,学生需要自主分析原因并寻找解决方案,这种从“做”到“思”的过程,能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意识到创新并非依赖高端设备,而是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对原理的灵活运用。
2. 低成本实验器材的制作与选择
2.1 常见材料的利用
生活中许多常见材料都可转化为电学实验器材,既环保又能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金属类材料如铜丝、铁钉、易拉罐等,可作为导体或电极使用,例如用铜丝弯曲成电路连接点,用易拉罐剪成薄片制作电极板;绝缘材料如塑料瓶、纸板、橡胶手套等,可用于制作绝缘体或实验容器,比如用塑料瓶搭建电路保护盒,用纸板制作滑动变阻器的支架。这些材料容易获取且成本低廉,通过简单加工就能满足基础电学实验的需求,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实验的生活化。
2.2 器材制作的方法
低成本实验器材的制作需遵循简易性和安全性原则,通过简单加工实现实验功能。制作电路连接器材时,可将导线两端去皮后缠绕在铜钉上,制成可重复使用的接线柱;用铅笔在纸板上绘制导线路径,覆盖导电胶制成简易电路板。制作测量类器材时,用吸管和铅笔芯组合成滑动变阻器,将铅笔芯固定在吸管内,通过移动导线接触点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长度;用发光二极管和电池制作简易测电器,通过二极管是否发光判断电路是否导通。
2.3 器材选择的原则
选择低成本实验器材时需兼顾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实验效果与教学目标一致。科学性是首要原则,器材必须能准确反映电学原理,例如用水果电池演示伏打效应时,需选择电压较稳定的柠檬或土豆,避免因材料特性导致实验现象失真。适用性要求器材符合初中电学的教学内容,如讲解串联电路时,选择能清晰展示电流路径的开放式器材,而不是结构复杂的封闭装置。可操作性则强调器材便于学生组装和使用,例如导线连接应简单牢固,避免频繁脱落影响实验进度。
3. 低成本实验器材的应用策略
3.1 融入课堂教学环节
将低成本实验器材融入课堂教学,能让抽象的电学概念通过直观操作被学生理解。在讲解“电路的组成”时,让学生用电池、导线、小灯泡自主搭建串联和并联电路,观察不同连接方式下灯泡的亮度变化,理解电流路径的差异;在学习“电阻的影响因素”时,用不同长度、粗细的铅笔芯接入电路,通过灯泡亮度对比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课堂上可采用“演示—分组操作—讨论”的模式,教师先用低成本器材演示实验要点,再让学生分组动手,最后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原理,这种边做边学的方式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避免死记硬背。
3.2 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利用低成本实验器材开展课外探究活动,能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可布置开放性任务,如“用废旧材料设计一个能控制灯泡亮度的装置”,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动手实践,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材料和结构,如用易拉罐制作滑动变阻器,或用不同数量的电池改变电压。组织校园科技小制作比赛,展示学生的创新成果,如用塑料瓶和导线制作的简易电铃、用纸板和发光二极管制作的交通信号灯模型。
3.3 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将低成本实验器材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能弥补简易器材的局限性,提升教学效果。对于一些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如电流的形成过程,可先用低成本器材搭建电路,再通过动画演示电流在导线中的流动,让学生将宏观现象与微观原理联系起来;在分析实验数据时,用视频记录不同器材的实验过程,通过慢放、对比等功能,让学生清晰观察到细微差异,如滑动变阻器移动时灯泡亮度的渐变。多媒体还能展示低成本器材的制作过程,通过视频教程指导学生规范操作,同时分享其他学校或学生的创新案例,拓宽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意识到低成本实验不仅能完成基础实验,还能通过创意设计实现更复杂的探究。
结束语
低成本实验器材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通过合理利用这些器材,能改善教学条件,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未来,应进一步探索其应用方式,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让更多学生在低成本实验中收获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罗李华 . 初中物理电学解题思维能力进阶训练研究 [J]. 成功 ,2025,(14):49-51.
[2] 张应华. 初中物理电学实验的教学策略研究[D]. 西南大学,2021.
[3] 梁友明 .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初中物理电学实验开发与应用研究 [D].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