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实践探索
刘艺华
湖北省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来凤县三胡乡讨火车小学
摘要: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的重要阵地,对学生来说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在很小的时候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新课改的推进,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力,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利用各种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其价值,并将学生纳入到社会实践之中,从而构建起完善的劳动教育系统。
关键词:农村小学、劳动习惯、实践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在实施劳动教育方面,农村具有独特的条件,是进行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重要基地。伴随着我国目前教育取向的持续变革,教师和家长们对学生的学业表现更为重视,并且学生也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业上。与此同时,由于信息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许多农村事实上也走向了城市化,这就使得学生们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这就导致了劳动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一、按照逐步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
小学生处在一个身心发育迅速的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没有发育完全,此时开展劳动习惯教学要注意其强度,在进行劳动实践时要注意其身体的承受力,否则工作的难度太大就会对其思维观念造成冲击,进而使其对劳动失去兴趣。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通过劳动锻炼来提升学生的劳动技巧,培养好的劳动习惯,必须要从学生的爱好入手,先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然后再对其进行教学,寻找更为高效的工作方式。
例如:在实施劳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可以针对小学生的特征,充分发挥农村环境的便利,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包括蔬菜种植、水果种植等,让学生从最基本的工作开始,如除草、选种、播种等,通过手把手的教学,将蔬菜种植的理论和每个环节的含义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劳动获得知识,体验到劳动的快乐、艰辛,从而促进学生的劳动习惯的养成,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参与的时候对劳动人民抱有尊敬和爱护的情感。
二、教师要重视示范引领
榜样的威力是很大的,教师通过以身作则,让学生们体会到劳动的光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去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去。另外,还可以从学生中间选出一些劳动典型,对有热情、勤劳的学生进行表彰,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促进学生们培养好的劳动习惯。
例如:在种植鲜花时,怎样延长它的寿命,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掌握一些技能才能实现目标,教师要先掌握一些理论和养花的实践,然后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种植,使教学效果更好。另外,父母的态度对学生的劳动习惯的养成也有一定的作用,教师应该站在职业的立场上,主动地和父母进行交流,父母要摆正心态,给儿童树立榜样,在教师和父母的合作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劳动教育决不应只限于在教室里进行,要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各项劳动能力,树立起正确的劳动意识,就必须针对小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劳动技能的培养需求和自身的体质发展需求,制订出具有一定难度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层面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性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既能熟练地学习到劳动技术,又能提高学生的劳动兴趣。
例如:就学校而言,在校园里进行的劳动实践,除了基本的每天打扫班级卫生之外,还可以对绿化带进行浇水、施肥、管理等工作。这样,学生们就能够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从而对各个领域的劳动成果更加的珍视。从社会层面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前往养老院体验关爱老年人的公益劳动,也可以协助城市的环卫人员清扫马路上的垃圾,并通过采摘销售、收集瓶子、废弃纸盒等方式,体验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艰辛。在家里除了承担一定的自理工作以外,学生们也可以协助家长干点小活,从家长的表扬中获得成就感。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为别人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并且在互助的劳动中,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劳动的热爱。
四、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效果的提高。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劳动习惯的养成,教师必须认清传统的教学观念中的不足之处,并把它与自己的教育观念相融合,提高对劳动的关注,把它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对劳动教育的成效产生一种无形的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在转变教学理念的同时,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劳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学生更加乐于参加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其次,要加大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普及,使学生意识到培养好的劳动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向学生讲述那些著名的人物,比如袁隆平辛勤耕耘最后研究出来杂家水稻。又比如,教师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学生所熟知的真实事例,让学生从他人的经历中体会到“劳动最光荣”,进而更加主动地参加到劳动习惯培养过程中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小学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进行劳动教育时,教师要提高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才能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同时要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要主动改进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劳动教育中引进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门文文. 农村小学加强劳动教育的策略探析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2, (08): 37-39.
[2]杨志刚. 农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 [J]. 新智慧, 2021, (27):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