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学习者中心”课堂: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课堂深度学习框架设计
王娉婷
厦门市西洪塘小学 福建 厦门 361100
引言
新课标要求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要求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这意味着教师需转变教学理念,依托学习共同体理论构建深度学习的自主探究课堂 [1]。杜威的“做中学”思想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为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深度学习课堂提供了信息支撑,对此教师可以从构搭建自助探究和实践应用空间、问题驱动进行协同探究、扩展延伸信息引导学生深度探究等策略出发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一、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课堂深度学习框架设计意义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给学生搭建深度学习的框架,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会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师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为学生设置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应用中吸收和巩固知识。学生需要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验等方式探究知识,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这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获取自己想要的各项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梳理和整合,根据信息之间的关系,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深度学习框架的设计也能给学生提供更多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明确在学科学习中使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能够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深度思考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随着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学生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学习行为,更加注重加强对自己的约束和管理。通过这种方式,又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课堂深度学习框架设计策略
(一)搭建自主探究和自由活动的深度学习框架
迈向“学习者中心”课堂需要教师打破原有的课堂构建格局,给学生创设开放性的空间,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2]。
例如,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活动主体,让学生自己选择想要研究的题目进行深入探究。如在学习“测量”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班级的长度和宽度作为测量的对象,学生可以测量工具安排测量方案,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同时又能够学生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此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在测量之后详细记录下详细的数据,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根据测量的数据设计一个课桌椅子分布方案,教师给出了椅子和桌子的长度,让学生想一想怎么安排桌椅才能在固定的空间里放置最多的桌椅。教师以教室的桌椅为例,可以在教室内画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按照方案对桌椅进行排布,学生可以自由拖动桌椅,通过桌椅的排列找到最优的方案,之后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区域内摆出最优的方案进行展示并讲解。在学生自由活动中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的正向引导,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差异,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或者提出的做法,这样能够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教师的认可和肯定,让学生在心理上有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才有勇气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
(二)搭建高阶问题驱动的协同探究深度学习框架
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基础创设深度学习课堂,需要教师做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推动学生进行深度分析和探究,使学生在实践应用中解决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主要内容给学生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高阶问题,在激发学生好胜心和探索欲的同时推动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传统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围绕教学内容开展,问题之间缺少衔接性,问题结构不够系统。所以教师需要通过驱动问题实现零碎知识的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如在小学科学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问题自主探索植物的生长情况,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青菜的生长过程是什么样子吗?”“青菜成熟的标志是什么?”“青菜生长过程中需要哪些养分?”“最适宜青菜生长的环境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研究方案,学生需要思考研究中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研究的各项程序,研究中需要获取的各项数据,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教师借助问题统领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先从整体入手带学生回忆青菜的生长过程之后聚焦细节,从青菜成熟的标志和需要的养分成长的环境,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细致分析。从宏观到微观的问题形式能够较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践探究能力。
三、聚焦深度探究和扩展延伸的深度学习框架
创设“学习者中心”的课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且需要教师适当的为学生进行扩展延伸,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背后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扩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在学习写人物的文章中,教师要给学生讲解人物故事的背景,其所处的时期,人物的成长历程等。通过这些扩展的信息,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去分析人物形象,这样学生就能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如在分析闰土的形象时,教师可以结合当时的背景对于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对比分析。闰土天真灿烂,而中年闰土则循规蹈矩。通过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也能够了解闰土发生变化的原因,因为当时的封建礼教不允许闰土继续保持他的灿烂天真。随着年龄的增长,闰土知道了他和主家之间的差距,再也不能和小时候一样将自己和主家放在同样的位置。经过扩展和延伸,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框架。这也为之后学生联系知识进行深入推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应用创新应用和实践活动的深度学习框架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深度学习,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场景以及自己提供的各项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这样既能给学生更多的应用机会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教师会带领学生一起了解外国的文化,而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教师也要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教学的主题引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项目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深度探究。教师以“中西文化”为主题,为学生创设了多个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海报的形式分别针对西方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两个主题设计,两张海报在海报中既要有丰富的图画,具有特色的物品也要有一些文字讲解,学生可以从中文和英文两个角度进行书写。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美术学科,让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教师让学生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设计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创。每一个文创作品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特色,并且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课堂深度学习框架设计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落实以生为本理念的必由之路。教师需转变“主导者”的角色,重新构建“学习者中心”的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活动空间和多样化的协同探究模式,从而推动学生健康、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静 . 佐藤学“学习共同体”理论视域下小学课堂合作学习的实践路径探究 [J]. 文教资料 ,2025,(13):150-152+162.
[2] 黄亦晶 .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小学语文阅读 [J]. 小学生作文辅导 ( 下旬 ),2023,(12):18-20.
[3] 郑秋钰 . 小学高年级“对话与倾听”学习共同体建构探索 [D].曲阜师范大学 ,2020.
[4] 王晓丹 . 佐藤学“学习共同体”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D].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注: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4 年度开放课题《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小学课堂教学变革策略研究》之研究成果,批准号:KCA2024323,项目类别:一般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