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

作者

曹滢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科技学院 450000

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目前呈现诸多问题,如教育体系与行业需求脱节、美育功能弱化等。本文通过对高校影视教育现状的梳理,结合新文科建设与美育融合的双重视角,同时剖析影视艺术教育现有问题并探索创新路径,为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影视艺术教学目的偏差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是艺术素养与专业技能的统一,但在教育产业化浪潮的冲击下,部分高校陷入了功利化的误区。

一方面在硬件设施上,部分高校仅购置基础摄影设施便开设影视类专业,学生无法接触行业前沿技术,同时也难以通过系统训练提升操作与创作能力。另一方面,影视艺术教育目的出现偏差,部分高校仅仅将影视艺术视为技术工具,忽略美育和文化传播的价值。课堂上更多是聚焦于技能的传授,如剪辑和包装软件操作、镜头运用等技能,对于影视作品的人文内涵、美学意义以及社会价值等缺乏深度解读,导致学生重技术而轻审美判断与文化思考。这种定位的偏差造成了影视艺术美育功能的边缘化,与“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教育目标相去甚远。

(二)教学体系呈现固化现象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决定了教学过程需具备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征,但部分高校课程设置呈现出局限性。

第一,教学内容的更新普遍滞后于行业发展。部分高校影视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仍然是传统教学内容,理论课程大部分为电影史、电视节目策划、影视编导等;实践操作课程同样也稍显落后,如影视软件的学习依旧限于传统的视频制作软件。高校影视艺术对短视频创作、虚拟制片、互动影视等新兴领域覆盖不足,导致学生毕业后需重新适应行业主流。

第二,课程结构单一,缺乏跨学科视野。影视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需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但影视艺术课程“与文学、历史、社会、心理等相关的理论课程开设不足,与音乐、戏剧、美术等相关的欣赏课程课时偏少”[1],而课程体系的封闭性使得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具有深度的知识网络。在影视作品实际创作过程中,若缺乏对社会的思考、文化的理解以及文艺叙事理论等素养,则创作者所写的剧本往往会流于表面、作品难以触及深度思考,无法使鉴赏者引起共鸣。

(三)师资队伍的结构性缺陷与实践能力断层

师资质量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保障,但目前影视艺术教育普遍面临着“量质双缺”的困境。

第一,高校影视艺术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占比较低,多数高校影视教师的专业组成是新闻、美术、编导等。教师虽然具备相关领域知识,但缺乏影视创作的系统训练,在教学中无法精准传递行业前沿经验。

第二,行业与高校的的联系脱节,影视行业从业者因高校的教育政策或教育经验缺乏,难以进入课堂传授前沿技术与知识,而高校教师又因缺乏行业实践,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从而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相差甚远,与市场审美脱节。

第三,高校影视艺术专业青年教师的成长也面临阻碍,高校普遍呈现重科研的趋势,青年教师为了晋升与立足需要将大量精力放置在课题科研上,导致无法深耕影视艺术的教学方法创新,无法跟踪和实践行业技术前沿,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评价体系更是加剧了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断层。

(四)实践教学的形式化与资源配置失衡

影视艺术作为综合性较强的艺术门类,对实践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反作用于教学上,则要求理论教学需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但部分高校在其实践上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在硬件设备上,部分高校没有及时更新影视设备,还有部分高校购入了高端摄影设备、录音室、剪辑实验室,但又因维护成本高或教师实践能力有限而束之高阁,导致学生使用器材的机会较少。

第二,在教学应用上,实践项目往往缺乏真实性和挑战性。影视艺术专业的校内实践常为课程作业,主要呈现方式为短片或微电影。而校内实践的拍摄往往呈现出人文内涵较浅、技术简单的现象,因此校园的影视实践制作通常难以培养学生应对复杂项目的能力。

第三,影视艺术专业的校企合作通常流于表面。部分高校虽在业界与影视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培养基地,但学生通常难以参与真实项目创作,而影视专业的实习往往趋向于剧组基层工作,不能使学生吸收更多影视技术层面的知识。

第四,不同层次的高校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进一步加剧高校间实践教学的差距。重点院校凭借先天优势可建设更先进、完善的影视资源项目,如虚拟演播室、动作捕捉实验室等,而大部分地方院校难以保证基础影视器材的人均使用时长,这种差距导致影视教育资源呈现“马太效应”,即著名的影视高校资源越来越丰富,一般的影视高校资源越来越贫瘠,其实习生、毕业生在行业市场上也处于弱势地位。

二、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回归教育本质:构建 “美育为核、技艺并举” 的定位体系

高校影视艺术教育需平衡艺术属性与产业需求。影视艺术专业需明确影视艺术教育的双重使命:即作为美育载体,需要通过经典影视作品赏析、美学理论教学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和人文素养[2];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影视艺术需通过技术训练与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

第一,优化课程结构,开设影视赏析等课程,引导学生从视听语言、文化传播等维度解析作品的美学价值,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创作意识。

第二,艺术认知应是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在影视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核心的是引导理解影视作为文化工业的社会功能。

第三,培养和考察学生对影视创作的美学表达与文化思考。影视艺术创作的重点在于创作者对影视主题的表达和内涵挖掘。而对美学的培养和对人文内涵的思考需要潜移默化,影视艺术教育需要从剧本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思考,而作为高校学生尚未对社会有过多的了解与接触,故需要通过多看、多听、多想的方法进行影视艺术的核心创作。

(二)革新教学体系:推进跨学科融合与方法创新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影视艺术教育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开放动态的教学体系。第一,构建跨学科课程群。将影视艺术与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数字技术等学科融合,开设“影视叙事与心理学”、“影视特效与计算机图形学” 等交叉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引入项目式教学模式。以真实的创作项目作为驱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创作融为一体。通过真实的项目制作,实现做中学,学中创的良性循环,在实践过程中多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三)强化师资建设:构建 “双师协同” 培养机制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需从提高教师技能着手。高校影视专业的师资建设可从引进行业专家进课堂、鼓励教师深入行业实践、调整教师评价体系入手,培养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第一,引进行业专家进课堂,通过与行业的合作,聘请业界导演、编剧、制片人等一线工作者担任客座教师,开设工作坊与大师课。

第二,鼓励教师深入行业,提高专业技能。校方及剧组可鼓励、邀请教师深入行业影视创作,参与真实项目创作,避免教学内容滞后。

第三,调整教师评价体系。根据每位教师的工作实际,可灵活将行业项目指导、实践创作等纳入教师考核指标,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创作、推动校企合作项目,引导教师深耕实践教学。

(四)深化教学实践

影视艺术实践教学需勇于打破资源壁垒,构建多层次实践平台。

第一,构建“校内实验室—校外基地—产业联盟”的三级实践体系。校内实验室保证教学的基础技能训练,校外基地提供行业实践机会,产业联盟实现影视项目的资源共享与项目合作。高校应积极推动与产业共建影视创作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深入创作影视作品全流程的条件,提高行业实践技能。

第二,持续鼓励影视艺术竞赛驱动机制。通过组织学生实践创作,参与知名赛事,以赛促学,提升影视作品质量,高质量实现影视教学的育人价值。

第三,推动影视艺术的地化实践。鼓励学生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影视创作项目,在社会服务中提升影视创作能力与参与度。身处中原地带,可拍摄黄河文化、少林文化、仰韶文化等系列作品,既展现了本土特色,也探索了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承的结合路径,实现教学、实践与社会服务的统一。

三、结语

高校影视艺术的改革需要注重艺术素养与专业技能的双重培养,以美育教育为核心,增强跨学科意识;以实践创作为载体,积极推动影视教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出综合性能力强,既懂技术又通人文、既具创新思维又有社会担当的复合型人才,为影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高校应在教育理念转变、资源优化配置、评价体系重构中探索出文化自信下影视艺术教育的新时代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东 . 高校影视艺术专业教育现状与优化论述 [J]. 艺术评鉴 ,2022,(21):121-124

[2] 王帅 . 新时代高校影视艺术类课程的美育教育探索与创新研究[J]. 戏剧之家 ,2025,(09):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