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养成一种习惯 增强一种能力

作者

杨庆

湖北省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来凤县三胡乡讨火车小学

摘要:在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劳动对于学生来说,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等运用到实践中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从而增强学生的劳动参与感,深化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引言

劳动它既是物质财富的源泉,又是精神的源泉,它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具有较强可塑性,学生正处于参与劳动和树立良好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随着劳动教学标准的适时推出,学生们主动参加劳动实践已是大势所趋。在新的时代和形势下,教师必须要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要让学生的教育形式更加丰富,提高学生的劳动效率,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收获,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一个扎实的、坚实的基础。

1、劳动习惯培养的价值

开展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形成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从而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地战胜困难。在劳动中,学生能够充分地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巧和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此外,通过劳动教育的渗透和引导,学生还可以通过自我评估来促进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劳动教育中,学生多少都会产生竞争意识,在参加劳动活动时,能够认真、耐心地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劳动任务工作,培养出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在学生之间的竞争和帮助下,学生们能够慢慢地形成一种很好的团队精神,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方法,能够在劳动的帮助下,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

2、小学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1.优化课程,提升劳动教育丰富性

丰富的劳动内容是劳动教育的关键,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内在劳动潜能。而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优化调整,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劳动中获得更强的代入感、成就感和获得感。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客观劳动素养和主观心理特征等方面,对新旧课程进行优化,提高劳动教育的丰富性,使学生能主动投入到劳动实践中。

比如,为提高小学的劳动教育效果,教师可以先在时间上对劳动课程进行优化,把学生的劳动时间以中午、下午、周末为主,让学生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同时,为提高劳动教育的丰富度,还可以将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们大扫除,去体验清洁工的工作状态。此外,在种植劳动中,可以指导学生们挑选白菜、大头菜、萝卜等种子进行种植,全程细心呵护,勤于记录,让学生们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通过优化课程和提高劳动丰富性,提高学生的劳动热情,让学生的劳动获得感更强,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了条件。

2.增强学生劳动参与感

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这就为开展生活劳动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教师应该在劳动教学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和纽带,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劳动形态为主线,建立学生的劳动主体为保障,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劳动内容等应用到劳动实践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劳动效率和质量的目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劳动是家庭清洁或帮着家人分担劳动。教师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理念,如生活中的叠被子、洗衣服、刷碗碟等。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又可以为以后承担家庭劳动项目打下基础。在此影响下,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会产生强烈的劳动参与感,把所学的劳动理论和劳动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并在持续的劳动实践中形成勤于劳动、终身劳动的理念。

3.保证劳动时间,加强多方合作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长期的劳动培养计划,保证学生在充分的劳动实践支持下,更多地参加到劳动实践中。在实践中,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都能得到很大程度地提升。为让学生有足够的劳动实践,教师必须联合多方支持,让社会、家庭、学校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对劳动实践的需求考虑进去,保证学生在提升参与感的同时,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家校共育的方式,在假期中为学生安排一定的劳动任务,让学生参加到家庭劳动。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和教育,让家长认识到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其完成家务。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理念,让学生自主完成个人事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结束语

总之,劳动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其对于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树立劳动价值观、培养行为习惯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教师要提高自身劳动教学能力,在尊重学生劳动主体性和调动学生劳动积极性的前提下,让学生们的劳动参与感、代入感和获得感不断地增强,从而推动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蓝海燕.也傍桑阴学种瓜——略论小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教育 [J].小学教学研究, 2014,(11):17-18.

[2]李会双.养成一种习惯  增强一种能力——谈中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2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