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初中德育中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研究

作者

郑绍友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协同学校 528000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德育中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至关重要。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提升学习动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当前初中德育虽有一定成果,但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开展此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初中德育中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理论基础

1.1 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

积极心理学为初中德育中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提供了核心理论支撑,其聚焦于个体的积极情绪、美德与潜能开发,而非单纯解决心理问题。塞利格曼提出的“PERMA”模型强调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五大要素,为培育学生的乐观、坚韧、同理心等品质提供了框架。弗雷德里克森的积极情绪扩展理论指出,愉悦、感恩等积极情绪能拓宽个体的思维与行动范围,增强心理韧性,这一观点为德育活动设计提供了方向,即通过营造积极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成长动力。这些理论打破了传统德育中侧重约束与矫正的模式,转而关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良好品质,与初中阶段的成长需求高度契合。

1.2 德育与心理品质的关联

德育与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存在内在统一性,二者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德育强调道德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养成,而积极心理品质如责任、诚信、合作等是道德行为的心理基础;反过来,良好的道德实践又能强化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例如,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践行互助行为,不仅能深化对“友善”的道德理解,还能增强人际信任感与团队归属感。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意味着德育不能仅停留在规范说教层面,而应通过心理品质的培育让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实现“育德”与“育心”的协同发展。

1.3 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其认知能力、情绪调控与自我意识均处于剧烈变化中。这一时期的学生开始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对抽象道德概念的理解逐渐深化,但易受同伴影响,情绪体验强烈且波动较大。同时,他们渴望获得认可,对自我价值的感知较为敏感,既需要自主探索的空间,又依赖成人的引导。这些特点决定了积极心理品质培育需兼顾适应性与发展性:既要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管理情绪、建立自信,又要引导他们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相联系,为其道德人格的成熟奠定心理基础。

2. 初中德育中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现状与问题

2.1 现有培育途径与方法

当前初中德育中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多依托课堂教学、主题活动与个别辅导展开。课堂上,教师通过思想品德课程讲解道德规范,渗透诚信、责任等品质教育;校园活动如志愿服务、励志演讲等,试图通过实践强化学生的合作与担当意识;心理辅导室则针对部分学生的情绪问题提供支持。部分学校还引入了心理拓展训练,通过团队游戏培养学生的沟通与抗压能力。这些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培育工作,但整体仍以教师主导为主,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体验深度有待提升。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培育工作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过于强调理论说教,对网络交往、学业压力等现实情境中的品质表现关注不足;二是方法单一,多依赖集体宣讲,缺乏个性化引导,难以适应学生的心理差异;三是评价机制缺失,仅关注行为表现的表面评价,忽视心理品质的内在发展。成因在于传统德育观念的惯性影响,将“规范约束”置于优先地位,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生长规律认识不足;同时,教师缺乏心理教育专业素养,难以将德育目标转化为贴合学生需求的活动设计。

2.3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

从实际表现来看,初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呈现不平衡发展状态。多数学生在熟悉的集体环境中能表现出合作与尊重意识,但在面对冲突或压力时,情绪调控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弱;部分学生对诚信、责任的认知清晰,但在具体情境中因担心同伴评价而难以践行;还有些学生因学业成绩波动产生自我否定,影响自信品质的形成。这些现象反映出当前培育工作未能有效衔接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未能将品质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指引,导致认知与实践出现脱节。

3. 初中德育中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策略与建议

3.1 优化课堂教学培育策略

课堂教学应构建“情境体验—反思内化—行为实践”的培育链条。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引入真实案例讨论,如通过校园纠纷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宽容”与“原则”的平衡;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责任场景中体验担当与协作。同时,融入积极心理学元素,如每节课设置“闪光点分享”环节,鼓励学生发现自身与同伴的积极行为,强化正向认知。教师需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引导者,通过提问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品质内涵,使课堂成为心理品质生长的沃土。

3.2 丰富校园活动培育形式

校园活动应注重多样性与参与深度,设计分层分类的培育项目。针对情绪管理,开展正念冥想、情绪日记等活动,帮助学生识别并接纳自身情绪;围绕抗挫折能力,组织“挑战任务营”,让学生在完成有难度的集体项目中体验坚持与成长;结合志愿服务,设计“微公益”行动,如社区助老、校园环保等,在实践中深化责任与同理心。活动后需设置反思环节,通过小组分享让学生梳理内心体验,将外在行为转化为内在品质认知。

3.3 加强家校社协同培育机制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培育网络。学校定期向家长推送积极心理培育方法,如亲子沟通技巧、家庭表扬艺术等,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孩子的品质行为;联合社区建立实践基地,利用博物馆、红色教育场所等资源,开展沉浸式品质教育活动;建立三方沟通平台,及时反馈学生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形成培育合力。同时,引入专业心理教师团队,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培训,提升协同培育的科学性,确保积极心理品质在多元环境中持续生长。

结束语

初中德育中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通过对理论基础、现状问题及培育策略的研究,明确了方向。未来需持续探索与实践,完善培育体系,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助力其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宋云飞.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德育工作中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5,(07):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