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班主任:“有为”与“无为”两手抓

作者

任予旸

江阴市夏港中学

摘要:从“有为”到“无为”是一个培养的过程,能激发班委的管理才能,从“无为”到“有为”是一个修正的过程,避免班级管理陷入误区。班主任应权衡好“有为”与“无为”的关系,做到不要事事一手抓,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无为”而治,在“无为”中也要“有为”,为班级健康管理保驾护航。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有为;无为;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由于“口罩”风波,很多班主任也感染了新冠病毒,只能请假在家休息。在班主任在家养病期间,班级里开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针对初三班级观察到,有些班级在班主任在场的情况下,无论是行规还是课堂都是值得表扬的,但班主任只要一天不在,班里的好习惯就不复存在了。有些班级无论班主任在或者不在都能够保持良好的行规和学习氛围。那造成这样差异的原因就在于不同的班主任采取的管理方式是不同的。养成好的班级管理办法,无论对学生来说,还是对班主任来说,甚至对学校来说,都是一件省心省力的好事。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学生提到班主任往往都是闻风色变,这是由于班主任什么都管,大事小事一手抓。孔子曾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1]“无为”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门优秀的管理艺术 。“无为”并非不为,而是“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2]“无为”并不是完全依赖学生的自主管理,而是在“有为”中慢慢养成学生“无为而治。”

一、垒筑基石,在“有为”中培养“无为”

一个好的班级,需要有一个有威信的班主任,以及一帮能干能管,敢说敢做的班干部。初一的学生经历了小学六年的班级生活,对行规秩序都有一定的了解,但终归处于小学的行为模式,以服从与配合为主,缺乏管理的自主性。因此,班主任在初期需要强化班干部的管理意识,在有意无意中帮助班干部树立“人设”,帮助管理班级。

选出班干部后,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个别学生愿意干,甚至有的学生在做了几个月以后找理由推诿。还有可能出现,在其位,不作为,班干部只管自己,不想参与班级管理。这时候班主任需要耐心引导,慢慢让他们了解,当班干部是“为何”,从而消除他们 的顾虑。

班委小谢就曾有过退堂鼓。小谢在小学六年一直担任班级的班长,据同学所说,口碑还不错,是老师得力的助手。但是在担任新班级班长一个月后,他突然就不愿意担任了。询问原因,他说当班长影响了他自己的学习,搞得他自己的学习时间被压缩,而管理的班级却没有丝毫进步,即使有一两天个别被批评学生有改善,但是过几天依旧会出现旧毛病。通过他的描述,其实反应了他的几个顾虑:1、占用了自身过多的时间;2、新班级的同学还不能很好地服从他的管理,无法有更多进展;3、他在新初一自身还在适应,快节奏的学习导致了他有些焦虑。那针对他的几个问题,分别可以这样解决:班级管理绝不是单打独斗,班长是一班之长,但不是班里的保姆。多邀请其他班委、课代表、小组长来参与班级管理,分担压力。这时候我就组织了一个小组长及以上干部的小会,主要帮他们明确职责,告诉他们管理的标准。对于新班级新环境的焦虑是很多同学共性的问题,召开一次新学期,新气象的主题班会可以让他们更快了解这个集体,了解任课老师及班主任,消除焦虑。同时我也会有意无意地在班内多表扬小谢,有什么消息尽可能让小谢转达,帮助他树立“管理者”的人设,让同学更愿意信任他。

就在这些“有为”中,逐渐引导建立小组长、课代表、班委几个层次的“无为”自治模式。

二、实践锻炼,在“无为”中适当“有为”

在前期的培养下,以班长为核心的“无为”模式已初步建立。然而后期的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班主任的“无为”并不是撒手不管,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学海中当一名舵手,在偏航时,拿出班主任的威严,及时调整方向。

在实施了多时的“无为”之治后,有同学来告状,说班委小高老是利用自己的职务,要么就是故意针对一些平时关系不好的同学,同时还拉拢班长,在自己的好友犯错的时候不进行责罚与上报。搞的班级乌烟瘴气,有一部分同学已经对他有些不服的情绪。在遇到这样的时候后,我先按兵不动,观察了几天。随后叫来了一些与小高有过矛盾的同学,与小高关系密切的同学来了解情况,然后找来了当事人小高及班长小谢,了解实情。当管理者实际上就成为了班里的关注对象,时时刻刻会放大他们身上的缺点,一旦有私心,就很容易导致班内不团结,管理出现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后,秉承公平的原则,我先暂停了小高的班委职务,严厉批评了纵容小高的小谢,并且对班内其余班委进行了挨个谈话教育,杜绝再次发生。接着我又让小谢作为主角开展了一次主题班会,就这件事情,让同学们来谈一谈他们心目中的好班委,批一批,夸一夸。在小谢的主持下,很多同学对小谢还是很认可的,在当众道歉后,小谢也表态,请大家监督他,做一个真正正直的好班长。

班主任的“无为”并不是一无所为,而是应该做好“无为”而治的保障者,避免管理者陷入管理的泥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管理者发生问题后,应及时想办法解决,让当事者开诚布公地来解决问题。不能一味包庇管理者,也不能有点小事就把管理者批评的体无完肤,这样管理者的权威就被破坏了。

从“有为”到“无为”实际上是个漫长的过程,对班主任的要求也很高。不是说一手抓的班级就是个好班级,有时候适时放手,学生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惊喜。但在放手过程中,时刻要抓紧一条弦,初中生毕竟年龄较小,心智还未成熟,出现问题,必须立刻解决问题。只有在“有为”中“无为”才能真正的把学生的才能发挥出来,也只有在“无为”中“有为”才能让班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涛.浅谈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而治[J].中学教学参考,2016(33):101-101.

[2]李晓莹.班级管理中的“无为”与“有为”[J].中学教学参考,2011(27):12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