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全纳教育背景下孤独症儿童支持策略的优化研究

作者

陶婷

马鞍山市当涂县姑孰幼儿总园姑溪文苑幼儿园 243100

引言

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化,越来越多的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作为省级融合教育示范园区,幼儿园始终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元、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构建一个支持每一位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面对日益增多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入园需求,如何科学识别、合理安置、有效支持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个案背景与问题描述

1. 个案基本情况

彤彤,女,3 岁半,就读于我园小班。刚入园时,家长反映其语言发育迟缓,只会发出“哦”“哦”的声音和简单的“妈妈”,无其他词汇表达。日常交往中,彤彤表现出明显的回避倾向:

(1)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

(2)教师主动接近时也极少回应,眼神接触少;

(3)对周围环境缺乏关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4)在集体活动或游戏中很难融入,常出现自我刺激行为(如反复拍手、旋转身体);

(5)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弱,需成人协助完成穿衣、进食等基本任务。

2. 优势领域观察

尽管彤彤在语言与社交方面存在明显困难,但在某些感官活动中展现出较强的兴趣与专注力。例如:

喜欢玩水珠、沙子等触感丰富的材料;

在视觉结构化的活动中(如拼图、分类游戏)表现出一定的理解能力。

这些特质成为后续教育干预的重要切入点。

二、诊断与家庭沟通

(一)初步识别与教师反思

面对彤彤的行为异常,我首先进行了持续观察与记录,尝试通过不同方式引导其参与活动,包括安排固定伙伴陪伴、设计趣味性强的游戏任务等。然而,干预效果有限,彤彤仍难以稳定参与集体活动。

为进一步了解彤彤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我主动与其母亲进行多次沟通。起初家长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认为“孩子只是内向”,但随着时间推移,彤彤在家中的行为问题也逐渐显现,如做事容易分心、情绪波动大、作息混乱等。

(二)专业评估与确诊

在教师建议下,彤彤母亲带其前往医院进行专业评估。经医生诊断,彤彤被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

三、孤独症幼儿行为特征分析

通过对彤彤的行为观察与医学诊断,我们可以归纳出其在幼儿园生活中的主要行为特征:

语言表达严重滞后:几乎无功能性语言,无法用语言表达基本需求。

社交互动障碍:缺乏眼神交流,不回应他人呼唤,不主动寻求互动。

重复刻板行为:喜欢重复动作(如转圈、拍手),对特定物品产生强烈依恋。

感觉异常:对某些声音、触觉特别敏感,有时又对疼痛反应迟钝。

认知发展不平衡:在某些感官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理解力,但整体认知水平低于同龄儿童。

这些行为特征表明,彤彤虽然存在严重的语言与社交挑战,但在某些特定领域具备发展潜力。这为我制定个性化教育干预方案提供了方向。

四、融合教育支持策略与实施

基于彤彤的个体差异与发展需求,我制定了以下几方面的融合教育支持策略:

(一)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制定

(二)课程调整与教学支持

功能导向的语言训练:利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帮助彤彤建立基础沟通能力,鼓励其通过图片表达基本需求,如“喝水”“上厕所”等。

多感官教学法:结合彤彤对感官刺激的兴趣,采用多感官教学方法,如触觉游戏、听觉训练、视觉提示等方式,激发其学习动机。

结构化教学安排:将每日活动流程可视化,使用时间表、图片卡等工具帮助彤彤理解活动顺序,增强其安全感与控制感。

(三)环境创设与行为支持

设立“安静角”与“感官角”:在教室中设置一个温馨、安静的区域,配备柔软靠垫、毛绒玩具、感官玩具等,供彤彤在情绪激动或需要独处时使用。

正向强化机制:引入“代币制”奖励系统,每当彤彤完成一项任务或表现出良好行为时,给予一枚代币,积累后可兑换她感兴趣的小礼物或特权。

同伴支持计划:安排性格温和、耐心的同伴与其结对,在游戏与活动中给予适当引导和支持,逐步提升其社交互动能力。

(四)家园协同教育

定期沟通与信息共享:每月与彤彤母亲进行一次正式沟通,分享彤彤在园的表现与进步,同时也其在家庭中的行为变化。

家庭教育指导与资源推荐:向彤彤母亲推荐相关育儿书籍与网络资源,如《孤独症儿童养育指南》《正面管教》等,帮助家长提升教育素养,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五、干预成效与阶段性成果

经过三个月的系统干预,彤彤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已能使用 PECS 卡片表达“喝水”“吃饭”等基本需求。

社交互动意愿增强:开始愿意与固定同伴一起玩耍,偶尔会模仿他人的动作。

情绪趋于稳定:在遇到挫折或冲突时,彤彤的情绪反应较之前温和。

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能在成人的提示下完成穿脱衣物等简单任务。

这些变化表明,针对孤独症幼儿的融合教育支持策略是有效的,能够显著提升其学习与生活适应能力。

六、反思与启示

(一)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在特殊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观察者、引导者与支持者。

(二)融合教育的价值体现

彤彤的成功干预体现了融合教育的核心价值——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被尊重、被支持。通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与环境,特殊儿童同样可以在普通教育环境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三)家园协同的必要性

特殊儿童的教育不能仅依靠学校,家庭的支持至关重要。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才能形成教育合力,真正实现个别化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莉 . 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J]. 学前教育研究 ,2021 (6):45-48.

[2] 李红梅 . 幼儿园教师如何识别和支持孤独症儿童 [J]. 教育观察 ,2020(10): 78-81.

[3]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Fifth Edition, 2013.

[4] 林文彬 . 融合教育视角下的特殊儿童支持策略研究 [J]. 中国特殊教育 , 2022(3): 55-59.

[5] 刘慧 . 幼儿园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J]. 幼儿教育 , 2021(5):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