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初中英语口头输出环节的学生想象力培养探究

作者

王秋丽

宁波市高新区外国语学校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教育部,2022;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要设计多感官参与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目前,在设计初中英语口头输出环节时,越来越多的教师不仅拥有语言输出和输入应一致的意识,而且关注学生对新语言知识使用的正确性和流畅性,但缺乏关注语言输出的质量和精彩度,即学生是否对语言内容、情景及角色等进行适当改编和艺术加工,从而使输出环节更加生动、自然、更富感染力,而不是语言知识的机械堆砌。语言输出质量与学生的想象力有着密切关系,一旦想象力被激发,学生就更愿意表达,而语言又恰恰是需要去表达和运用的。

二、口头输出环节不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原因分析

1. 缺乏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意识(1)课堂活动设计繁琐

有些教师的课堂上,活动设计看似“丰富多样,应接不暇”,实为“不懂取舍,增加课堂压力”,造成了一些教师变“上课”为“赶课”,匆匆忙忙完成课堂任务,为“活动”而“活动”,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在输出环节也只能草草了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想象力。

(2)输出环节照搬教材

具有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意识,才会用心设计输出活动。但一些教师由于忽视了激发学生想象力对英语学习所产生的积极影响,面对教材上毫无思维含量可言的语言输出活动时,采用了“拿来主义”,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和重新设计,常常被教材的安排框死。学生在输出时照本宣科,气氛沉闷,思维和想象力等不到训练,毫无质量和精彩可言。

2. 缺乏有效的培养措施

(1)活动设计难易失当

不同的活动对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训练不同,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将直接影响输出效果。活动设计太难,学生无话可说;太易,学生则不屑回答。不少教师设计的口头输出活动偏难或偏易,导致学生沉默不语,何谈发挥想象力。

(2)活动设计脱离学生体验

《课标》指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想象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自生活体验。有些教师在设计输出活动时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并且在教学中没有提供信息补充,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输出障碍。脱离学生体验,让其凭空想象的活动设计,也会使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流于形式。

(3)支架搭建不合理

在输出环节,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为学生的有效输出提供支架(Nuan,2004)。支架(scaffold)的概念最早由 Wood, Bruner ﹠

Ross(1976) 提出,后与 Vygotsky(1978) 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共同成为建构主义教学观和社会文化理论的重要概念。Vygotsky(1978) 认为:学生处于当前发展水平,无法独立完成任务,但在成人或能力较强的同伴帮助下,他们可以完成任务。因此教师或者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都称为支架(康艳,2011)。支架的搭建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任务并发挥想象力。

三、口头输出环节培养想象力的措施和角度

1. 培养措施

(1)基于并丰富学生的体验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已有形象即学生已有记忆或体验。教师设计输出活动时不但要基于学生体验,而且要为丰富学生体验创造条件,要想让学生积极思考,进行生动的想象创造,必须让学生去感知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

(2)搭建合理的语言支架

支架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情景、信息或知识,甚至涉及学习策略和情感方面。支架可以有教师通过引导、举例、提示等方式为学生搭建,也可以通过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利用学生在合作交流时的信息差及相异思维等互相搭建支架。支架缺少或过多都会制约学生发挥想象力。因此合理的支架搭建至关重要。

2. 培养角度

设计口头输出活动时,笔者坚持培养学生多角度想象,即引导学生将自己置于某中活生生的角色、情景和场景的模拟体验中,营造贴近真实生活的语言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表演能力和想象力。

结束语

许多教师认为,在课时紧,内容多的现状下,已无暇顾及想象力的培养,其实,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言语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且最终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语言的输入到输出需要一个思考和内化的过程,发挥想象力能让表达更精彩。教师应意识到学生的想象力与语言输出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初中英语口头输出环节不仅要关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孟昭兰 . 1994. 普通心理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3] 肖克义,吕晓雅 .2013. 高中英语课堂提问中的问题及对策 [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2):38-41.

[4]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 2000.《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 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 康艳 . 2011. 新课程理念下影响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3):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