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基于意象分析的古诗词群文阅读路径探索

作者

叶育彬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中心小学 516221

引言

而基于意象分析展开的群文阅读,突破了单篇教学的束缚,把不同诗词里的意象相互关联、整合起来。如此引导学生在对照、钻研中领悟意象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这种做法契合新课标针对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文学阅读与写作” 等学习任务群所提出的要求。它对于提高六年级学生古诗词阅读水平以及文化涵养,具备相当重要的价值。

一、意象分析导向下古诗词群文阅读的价值维度

1.1 深化意象内涵的多元解读

古诗文中的意象通常具备多种含义,相同的意象于不同的情境之中,承载着不一样的情感与寓意。群文阅读的方式,是把包含相同意象的诗词集中展示出来,如此便为学生创造了对意象进行多样解读的机会。就拿 “月” 这个意象来讲,在《宿建德江》里 “江清月近人” 的“月” ,寄托着诗人漂泊在外的愁苦思绪,给人一种清冷、孤独的感觉;而《十五夜望月》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 的 “月” ,与中秋佳节的思念之情相关联,在温馨的氛围里又隐隐透着些惆怅。借由将多篇诗词放在一起比较,学生可以察觉到 “月” 这个意象在不同诗词里所蕴含的情感区别,进而理解意象的内涵会随着所处情境的改变而改变,防止对意象产生单一、刻板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1.2 构建诗词间的意义关联

群文阅读关键之处就在于搭建文本之间的关联,而意象是连接不同诗词的关键桥梁。在六年级的教材里,“柳” 这一意象于不同的作品之中出现。尽管教材没有将其集中编排,但通过对群文的归并整合,能够打造出意象关联的体系。像在《送元二使安西》里 “客舍青青柳色新” 一句,“柳” 跟 “留” 读音相近,蕴含着离别之意;在别的诗词当中,“柳” 或许象征着生机活力又或者春天的景致。把这些诗词归拢到一起,学生便能够察觉到 “柳” 在不一样情景下的意义联系,从单个独立的记忆转变为系统性的认知,领会古诗词意象体系的完整性,明白意象是诗人们用来抒发情感、传达心意的通用语言符号,进而建立起跨越文本的意义关联。

二、基于意象分析的古诗词群文阅读实施策略

2.1 意象归类整合,搭建群文关联框架

把教材里头具有相同或者类似意象的古诗词进行分类归纳,这构成了群文阅读的根基。像六年级教材当中,“自然景物”这类意象是比较丰富多样的,可以依据“山水”“花草”“星月”等细分的类别来进行整合。就拿“山水”这个意象举例来说,将《宿建德江》里“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还有《浪淘沙》中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整合在一起。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每一首诗里提取跟山水相关的意象,比如《宿建德江》里的 “江” ,《江南春》里的 “山郭” ,《浪淘沙》里的 “黄河” 。接着再来分析这些意象所具备的特点:“江”给人的感觉是宁静的,“山郭”展现出秀丽的特质,“黄河”呈现出壮阔的景象。经过这样的对比操作之后,学生就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同一类意象所具备的多样性,进而理解诗人是怎样凭借山水来表达不一样的情感,这也就为后续更加深入地研读古诗词打下了基础。

2.2 意象对比研读,深化诗词内涵理解

在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去比对意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做能够加深对于诗词内在含义的领会。就拿以“思乡”为主题开展的意象对比来说,把《宿建德江》里“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跟《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放在一起进行梳理。这两首诗都有“月”和“水”这样的意象,然而它们在情感的表述方面存在差别。在《宿建德江》中,“烟渚”和“日暮”营造出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其中的“月”是孤独时的陪伴;而在《泊船瓜洲》里,“春风”和“绿”展现出勃勃生机,这里的“月”表达的是对回到家乡的盼望。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去对比意象所体现的情感趋向,并且对“水”这个意象展开分析:前者诗句里“江清”是以这种清澈反衬诗人的孤独,后者“一水间”突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通过对这些细节进行比对,学生就能够理解意象会跟随情感的变化而产生不同,从而掌握“思乡”主题多样化的表达,提高自身对诗词情感的敏锐感知程度。

2.3 意象拓展延伸,联结文本内外资源

以教材里诗词所呈现的意象作为起始点,引入课外具有同类意象的诗词作品,从而扩大阅读的覆盖范围。当学生学习完《迢迢牵牛星》中 “星” 这一意象后,可以引入《古诗十九首》里其他含有 “星” 的诗句,或者引入唐代诗人对星象所进行的描写。例如把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同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放在一起比较,前面一句中的 “星” 和爱情思念存在关联,后面一句里的 “星” 则突出了苍茫的意境。在完成拓展后,引导学生去剖析 “星” 意象在不同上下文语境里意义的演变情况,让学生了解到意象所蕴含的内涵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延续性。该策略突破了教材存在的局限性,使得学生能够在更为宽泛的文本范畴中对意象展开理解,进而形成对于意象的系统性认知。

结语

以意象剖析为根基的六年级古诗词群文阅读方式,为该年级的古诗词教学开辟出一条具备实效的途径。借助对意象所蕴含价值的深度挖掘,并运用科学合理的策略方法,能够引领学生精准掌握意象的内在含义,建立起诗词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与文化涵养。此教学模式与统编教材的核心理念相适配,使学生在群文阅读过程当中领略古诗词的独特魅力,达成语言能力发展与文化传承弘扬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胡芹 . 发挥群文阅读优势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 [J]. 名师在线 ( 中英文 ),2025,11(21):73-75.

[2] 程琳钦. 群文阅读观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析[J]. 格言( 校园版 ),2025,(18):41-43.

[3] 鲍光蕊 . 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 作家天地 ,2025,(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