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高中班级活动中渗透德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汪强伟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 236600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20 年版)》提出,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因此,高中班主任在班级活动组织和开展时,也应当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出班级活动德育教育中的育人价值。班级作为高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元,其组织的主题班会、文体赛事、社会实践等活动,是集体生活的重要载体,天然具备德育渗透优势。因此,亟需探索将德育理念深度融入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全流程,实现知识学习与品德塑造的协同发展。

一、立足学生实际,设计针对性强的主题班级活动

主题班级活动是德育渗透的主要形式,其主题选择与设计直接影响德育效果。唯有立足学生实际,精准把握其思想动态、兴趣爱好与成长需求,才能设计出兼具针对性与吸引力的活动。

针对高一学生刚入高中,面临新环境、新同学、新学习方式适应难题,可开展 “我的高中生活规划” 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对高中生活的期待与困惑,引导共同探讨合理学习计划制定、良好人际关系建立、高中学习节奏适应等问题。此类班会不仅能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方向,培养规划与适应能力,还能让他们在交流中感受集体温暖,增强班级凝聚力。

高二学生已基本适应高中生活,但学习压力渐增,易出现动力不足、情绪波动等问题,可开展 “学习方法交流与心理健康调适” 主题班会。邀请成绩优秀学生分享学习方法与经验,同时请心理老师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学会调节情绪,保持积极心态。这能助力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提高效率,同时培养心理健康意识与自我调适能力。

高三学生面临高考重压,易焦虑紧张,对未来职业选择迷茫,可开展 “高考冲刺与职业理想” 主题班会。组织高考冲刺誓师以激发斗志,邀请优秀校友或家长分享职业经历与感悟,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兴趣特长,树立正确职业理想。此举能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坚定信念,明确职业方向,为未来人生铺路。

二、丰富活动形式,在实践体验中渗透德育

单一活动形式易使学生产生厌倦,降低参与积极性,进而影响德育效果。因此,需丰富班级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多样化实践体验中接受德育。

文体活动是重要载体,如篮球赛、足球赛、拔河比赛、文艺汇演等[1]。这些活动中,学生需相互配合协作才能取胜。以篮球赛为例,队员需明确角色职责,通过传球、攻防配合赢得比赛,在此过程中深刻体会团队合作重要性,学会尊重、理解、帮助他人,从而培养团队精神、竞争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社会实践活动同样是德育渗透的关键途径。可组织社区服务、环保宣传、爱心捐赠、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2]。社区服务中,学生为居民提供打扫卫生、照顾老人、辅导小孩等帮助,能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学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环保宣传活动中,学生通过发资料、办讲座等形式普及环保知识,既提升公众意识,也让自身更深刻认识环保重要性,养成良好习惯。

志愿服务活动如看望敬老院老人、陪伴孤儿院儿童等,能让学生接触不同人群,了解其生活与需求,培养同情心与爱心,同时在奉献中体验快乐与成就感,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营造良好班级氛围,发挥环境的德育熏陶作用

班级氛围是集体成员长期形成的共同心理状态与行为习惯,对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良好班级氛围,能为德育渗透创造有利条件,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

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需尊重学生人格与个性差异,关爱每位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关系。在班级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表达观点,认真听取采纳其意见建议。这种关系能让学生感受尊重与重视,增强自信与参与意识,同时在教师言传身教中学会尊重、理解他人。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也至关重要。可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制定班级规章、评选优秀成员等方式增强集体意识。例如设立 “班级荣誉墙”,展示班级荣誉奖项,让学生为班级自豪;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使其成为班级主人,增强责任感与归属感。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样关键。通过设立学习小组、开展学习竞赛、举办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助力其在学习中成长进步。

四、加强教师引导,提升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教师作为班级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德育渗透中作用关键。加强教师引导,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德育素养。教师言行对学生影响深远,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持续学习德育理论,掌握方法技巧,提高德育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与成长需求,及时了解其困惑,提供有效指导。

在班级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德育并非单纯的灌输,更需学生自主反思提升。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分享感受体会,反思自身表现与不足。通过自我反思,学生能更深刻认识自身问题,主动改进提升。

教师还需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与激励。在活动中,及时公正评价学生表现,肯定优点进步,指出不足与改进方向。给予适当激励奖励,如表扬、奖状、奖品等,激发参与积极性与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努力被认可,增强自信与成就感,从而提升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结论​

在高中班级活动中渗透德育是系统工程,需教师重视并结合学情采取有效策略。通过设计主题活动、丰富形式、营造氛围、强化引导,将德育融入活动,助力学生提升道德素养。实践表明,德育渗透可提升学生思想水平,增强班级凝聚力,为其发展奠基。但也存在渗透缺乏系统连贯、教师德育能力待提升等问题。未来将持续探索完善,提升高中德育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燕 . 人工智能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及实践 [J]. 信息与电脑 ,2025,37(15):197-199.

[2] 蒋立春. 普通高中拓宽立德树人路径的实践探索与成效分析[J].河南教育 ( 基教版 ),2025,(Z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