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作者

何改霞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城关第六小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奠定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石。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能直接提升学习效果,更能为其长远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埋下伏笔。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逻辑性、严谨性特点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从课堂教学、作业评价、氛围营造、家校协同四个维度探索具体培养策略。

一、课堂教学:以规范与兴趣筑牢习惯根基

课堂是习惯培养的主阵地,需将习惯要求融入教学各环节,让学生在参与中形成自觉。在情境创设中激发主动习惯,教师可结合小学生喜欢游戏、故事的特点,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比如在“图形认识”教学中,设计“图形寻宝”游戏,让学生在教室或校园中寻找长方形、正方形物品,在趣味互动中培养主动观察、积极参与的习惯;通过讲述数学家的小故事,或设置“数学谜题闯关”环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让主动探究成为课堂常态。

同时,要明确规范并强化训练核心习惯。针对数学学科的严谨性,需制定清晰的课堂常规:听讲时要求目光专注、不随意插话;发言时需清晰表达思路,如“我是这样想的……”;操作学具时要按步骤进行,用完及时整理。对于审题、计算等关键习惯,可设计专项训练:审题时要求圈画关键词,如“一共”“剩下”“比……多”,通过“慢读题、找重点、想关系”三步法强化审题习惯;计算时推行“一算二查三验”流程,要求书写工整、数位对齐,避免潦草出错。教师通过示范、纠错、反复练习,让规范操作内化为学生的本能反应。

二、作业设计与评价:以反馈与激励巩固习惯养成

作业是课堂习惯的延伸,科学的设计与评价能让习惯培养更具持续性。

在作业设计上,要兼顾多样性与针对性。基础作业需明确格式要求,如应用题需写“解”和“答”,竖式计算要标注进位或退位符号,培养规范书写习惯;设计分层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独立完成中获得成就感,避免抄袭依赖;加入实践性作业,如“家庭购物算账”“测量房间长度”,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培养应用与反思习惯。

评价方式则要突出过程导向。采用“双维度评价”,既关注作业正确率,更重视习惯表现,如在评语中注明“本次作业书写特别工整,继续保持!”“若能养成做完检查的习惯,错误会更少哦”。建立“习惯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审题、书写、纠错等方面的进步,定期进行“习惯之星”评选,通过积分奖励、班级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习惯养成的价值,增强坚持的动力。

三、氛围营造:以示范与互助激发习惯自觉

良好的班级氛围和教师示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习惯。教师自身的行为是最生动的教材。板书时字迹工整、条理清晰,解题时边说思路边规范步骤,如“这道题我先看问题,再找已知条件……”,让学生在模仿中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面对学生的错误,耐心引导其分析原因,而非简单批评,培养学生正视错误、主动纠错的习惯。

同时,要构建互助共进的班级文化。成立“学习互助小组”,让习惯较好的学生带动同伴,通过“互相检查作业”“分享解题方法”等活动,形成“比规范、比认真”的氛围;定期开展“我的好习惯”分享会,让学生讲述自己坚持审题、整理错题的经验,增强习惯养成的主动性;在教室设置“错题角”,鼓励学生将典型错误记录下来并标注原因,培养反思总结习惯。

四、家校协同:以共识与配合保障习惯延续

家庭是习惯培养的重要支撑,家校一致才能避免习惯培养“断层”。教师需与家长建立有效沟通,通过家长会、家校群等明确习惯培养的一致性要求。例如,要求家长在家中监督孩子独立完成作业,不包办代替;提醒孩子书写工整、按时检查,而非只关注答案对错。定期反馈学生在校的习惯表现,如“孩子课堂上审题很认真,但在家作业容易粗心,可尝试让他自己圈画关键词”,让家长了解具体改进方向。

此外,要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辅助方法。建议家长为孩子营造专注的学习环境,写作业时减少电视、手机等干扰,培养专注习惯;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玩数学游戏,如“口算接龙”“图形拼图”,在亲子互动中强化数学兴趣;引导家长关注过程,当孩子出现错误时,耐心问“你是怎么想的?哪里卡住了?”,而非直接指责,保护孩子的学习信心,让习惯在理解与支持中自然养成。

总之,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将习惯要求融入教学细节,通过兴趣引导、规范训练、多元激励,结合家庭的协同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审题仔细、计算严谨、主动反思、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为其数学学习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 助力他们在数学学习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