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教学模式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差异化应用策略
杨洁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一中学 063000
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提出“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要求,但当前议论文教学存在三大突出问题:其一,教学目标“一刀切”,忽视学生认知差异;其二,教学过程重形式轻内容,导致论点空洞、论据单薄;其三,评价方式单一,难以精准反馈学生进步。 6+1 教学模式以其结构化、程序化的特点,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可行路径。本文结合三年教学实践数据,系统阐述该模式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差异化改造策略。
一、教学准备阶段的差异化设计
(一)学情分析:构建三维诊断模型
通过前测作文分析学生论证能力,从立意准确度、论据丰富性、结构严谨性三个维度建立动态档案。以某重点高中高二(3)班为例,52 名学生中:18 人存在论点与论据脱节问题,23 人语言表述口语化严重,11 人论证方法单一。这种精准诊断为分层教学提供数据支撑。
(二)目标分层:设置三级进阶标准
基础层聚焦“立意明确、论据典型”,要求能完成 800 字规范议论文,论点与论据关联度达 80% 以上;提升层强调“论点分层、论据多元”,要求运用 2-3 种论证方法,逻辑连贯度达 75% ;拓展层追求“观点创新、论证严密”,鼓励使用辩证思维与学术性语言,创新指数达60% 以上。如“传统文化”主题写作中,基础层需引用3 个经典论据,拓展层需分析数字时代非遗传承的新路径。
(三)资源适配:开发梯度化素材库
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对应学习包:基础层配备《经典论据100 例》与《议论文结构模板》,提升层提供《人民日报时评精选》与《论证方法使用指南》,拓展层推荐《学术写作入门》与《逻辑训练 50 题》。如学习“科技创新”主题时,基础生使用“5G 技术改变生活”案例,拓展生分析“量子计算对传统加密技术的挑战”。
二、教学实施环节的差异化改造
(一)导课环节:创设分层情境
基础层采用“问题链”导入,如“什么是责任?学生责任包含哪些方面?”;提升层运用“对比情境”,展示《论责任》与《责任过重是否阻碍发展》两篇范文片段;拓展层设计“矛盾情境”,如呈现“AI写作是否会取代人类议论文”的争议视频。某次“环保”主题教学中,基础生通过“校园垃圾分类现状”视频进入情境,拓展生则讨论“全球气候变化与个人行动的辩证关系”。
(二)思辨环节:搭建思维支架
对基础生采用“填空式思维导图”,预设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框架;提升生使用“半开放思维导图”,允许调整论证路径;拓展生完全自主设计论证结构。例如在“科技与人文”主题写作中,基础生按“科技促进人文发展 $$ 具体案例 $$ 总结”路径展开,拓展生可构建“科技对人文的双向影响”辩证框架。某生在修改作文时,通过支架将“科技利大于弊”的单一论点,发展为“短期阵痛与长期红利并存”的复合观点。
(三)议论环节:实施异质分组
采用“基础 + 提升 + 拓展”的混合编组策略,每组指定发言人、记录员、质疑者角色。教师设计分层讨论任务:基础组完成“论据筛选”,提升组进行“论证方法选择”,拓展组开展“反方观点预判”。如讨论“网络用语利弊”,基础组收集正反论据,提升组比较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效果,拓展组预测“过度使用网络用语导致语言贫乏”的反驳观点。某次讨论中,基础组提供的“90 后作家用网络用语获奖”案例,被拓展组用于论证“语言演变具有时代合理性”。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差异化构建
(一)过程性评价:实施动态追踪
设计《写作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每次修改痕迹。基础层重点关注论点修改次数,提升层统计论证方法使用种类,拓展层分析逻辑漏洞修正情况。某生在“奋斗”主题写作中,初稿论点模糊,经三次修改后明确“个人奋斗需与时代机遇结合”的复合观点,修改轨迹清晰展现思维进阶。这种动态追踪机制不仅帮助学生直观看到自身进步,更使教师能根据档案数据及时调整指导策略,例如对论点修改频繁的基础生增加思维训练,对论证方法单一的提升生提供专项指导,真正实现“评价- 反馈- 改进”的良性循环。
(二)终结性评价:采用多维度量表
制定包含“立意深度、论据质量、结构清晰度、语言规范度”四维度的评价表,每维度设基础(60-70分)、提升(71-85分)、拓展(86-100 分)三级标准。如某生在“人工智能”主题作文中,论据选用阿尔法狗案例得提升层分数,但结构采用“总 - 分”式仅获基础层评分,总分 78 分。这种量化评价帮助学生精准定位提升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该量表在实际应用中呈现出显著的导向作用,基础层学生普遍将改进重点放在论据选择上,而拓展层学生则更关注如何通过创新结构增强论证层次,真正实现了“以评促学”的目标。
(三)反思性评价:促进元认知发展
要求基础生完成“我的三个进步点”清单,提升生撰写“论证方法使用反思”,拓展生提交“观点创新路径图”。例如某生在“传统文化”主题写作后反思:“初次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时,转折词使用生硬,后续需加强‘然而’‘但’等连接词的运用”。这种反思促使学生在写作中主动关注语言细节。
结论
本文系统阐述 6+1 教学模式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中的差异化应用策略。通过学情诊断、目标分层、资源适配的前端设计,结合导课情境化、思辨支架化、议论合作化的中端实施,以及过程追踪、多维评价、反思促进的终端评估,构建起“诊断- 实施- 评价”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实践证明,该模式能使基础层学生论点准确度提升,拓展层学生论证深度增加,整体优秀率提高。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智能技术辅助下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推动差异化教学向精准化方向发展,为培养具有理性思维和批判性表达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亚 . 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 " 双向五步 " 课堂教学探微 [J]. 中学生作文指导 , 2024(1):26-29.
[2] 林思桃 . 以议论文核心段落结构讲评为例进行具象化教学 [J].中学语文 , 2024(22):89-92.
[3] 廖敏 . 运用问题化思维优化议论文写作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 名师在线 ( 中英文 ), 2023(1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