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薛晶晶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袁家庄小学校 033000

引言

在数学学科中,概念是其他知识点的基础,小学阶段又是学生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学生整体学习质量。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概念的形式化表达,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导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频发。随着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理念的强调,情境创设成为概念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为学生构建贴近实际的生活或问题场景,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参与中获得对抽象数学概念的深层理解。本文将围绕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具体策略及实施成效展开论述。

一、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与教育价值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撑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通过与外部环境互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数学概念的习得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需要学生自身经历“探究—理解—建构”的过程。情境创设正是为学习者提供这样一个认知平台,通过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并尝试从中提取数学本质。例如,在学习“图形面积”时,教师创设“计算教室墙面粉刷面积”的任务,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操作、表达,从中逐步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自然过渡。

(二)情境创设提升概念理解的作用

数学概念往往具有高度抽象性,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发展初期,仅靠语言讲解和板书演示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情境创设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视觉化、情感化、操作化”,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语境中获得认知经验。例如在讲解“平均数”时,通过设计“全班同学跳绳次数比一比”的竞赛情境,让学生收集数据并讨论“代表每人水平的数字”,在具体的数据处理过程中,自然生成“平均数”的概念,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应用策略

(一)依托生活素材,创设贴近现实的学习场景

生活化是情境创设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身边事物敏感度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构建学习情境,将数学知识“包装”进真实事件中。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含义”时,教师设计“把 20 颗糖果平均分给 4 位同学”的活动,通过实际分糖操作,学生在亲历中理解“平均分”“每份是多少”“一共分几份”等除法核心要素。生活情境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还提高了知识迁移能力,避免机械记忆与死记硬背。

(二)设置问题驱动,营造有挑战性的探究情境

有效的情境创设不仅是背景的铺设,更应当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在教学中设置具有认知挑战的问题任务,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并探究。例如在“长方体体积”的教学中,教师提出“怎样才能装满一个立方体盒子?”的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不断尝试用不同数量的小方块填满盒子,在动手、合作、测量的过程中感知体积的含义和公式的形成规律。这种探究式情境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概念,比直接讲解更具效果,也更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三)整合多媒体手段,拓展情境的呈现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情境创设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动画、视频、模拟实验等手段,教师可以构建多元化、动态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抽象概念获得直观认知。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借助课件动画演示“图形在镜子前的对称变化”,让学生观察并推理图形的对称性,增强空间想象与形象思维。同时,利用数字游戏、小程序等工具,也能在轻松的互动氛围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让情境真正“活”起来、“用”起来。

三、情境创设实践中的教学成效与反思建议

(一)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教学实践表明,合理的情境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以某小学三年级“乘法的含义”教学为例,教师通过“跳绳比赛记次数”任务,让学生记录并对比不同学生连续跳绳的结果,在“几组跳了几次”的比较中,引导学生自发提出“几的几次是多少”的问题,自然引出乘法概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且对乘法的理解更具整体性与应用性。再如“分数意义”教学中通过“分披萨”的实物操作,学生在分割、贴图、对比中构建“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数学认知,较好地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虽然情境创设优势明显,但在实际教学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部分教师将情境创设等同于“趣味导入”,未能与概念教学形成有效衔接,情境成了“花架子”;二是情境复杂度把握不当,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反而影响了概念理解;三是受制于课时安排及资源限制,情境设计常因时间仓促而流于形式。对此,教师应增强教学目标意识,把握情境设计与知识点的深度融合。情境不必“花哨”,但要“真切”;情境不求“新颖”,但要“贴实”。此外,应加强集体备课与经验分享,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共同提升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总结

情境创设作为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满足了数学学科的逻辑严谨性需求。通过构建贴近生活、有所挑战、形式多样的学习场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实现从“会做题”向“懂数学”的根本转变。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情境与概念的紧密融合,使每一个情境都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桥梁”,推动小学数学课堂真正走向高效、深度与生动。

参考文献

[1] 李华 . 巧用情境创设,破解小学数学抽象概念教学难题 [J]. 课堂内外 ( 高中版 ), 2025, (19): 180-181.

[2] 王婷 .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 , 2024, (46): 106-108.

[3] 潘乐华 .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具身认知理论的应用 [J]. 考试周刊 , 2024, (33): 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