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何亚芳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 213100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人文性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框架,有助于提高“教学评”三者的关联度,使原本独立的教学模块整合为一个系统的整体。为此,教师首先要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同时要把握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具体教学内容,找准“教学评”三者的衔接点,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创新开展提供支持。
一、“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将教学、学习与评价进行系统整合,使整个语文教学与学习活动形成一个动态的闭环系统。构建“教—学—评”一体化体系的核心在于,借助于评价实现教学反馈,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教—学—评”一体化体系,有助于教师设置清晰、可行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借助于实时教学评价反馈,也能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行为,通过预设评价标准,可以使教师动态调整活动设计,保证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以“教”为重心,实现教学评同步
以“教”为重心的理念,要求教师要以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确保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为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和要求,围绕新课标要求设计与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相符的教学目标。同时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基本学情和学习能力,开展教学目标的设计,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诉求的适应性。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紧扣“学”与“评”的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和评价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的教学为例,在本节课教学中,为凸显出“教”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围绕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设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闷雷滚动”“水天相接”等关键词句感受和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通过阅读文章内容,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钱塘江的实景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大潮的形态、声音、气势,从视觉和听觉感官层面了解文本文字内容的魅力。利用视频内容,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视角体会、感知文章的魅力。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问题,如“视频中的大潮带给你什么感受?”,以具体的问题检测学生对文字内容的感知能力,进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框架的构建。
(二)以“学”为中心,实现教学评整合
新课程标准倡导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求要设计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活动。在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框架时,以“学”为中心的理念要求要保证教学活动的差异化与个性化,为强化“教”与“学”之间的有效连接,教师要实现的“学习目标的学生化”转变,要使学生明确“学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新课标教育要求,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以凸显出“学”的中心地位[2]。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全班学生的基本学情。在此基础上,按照“组内异质”或者“组内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和探究方向,组织不同小组的学生通过对比飞机与蝙蝠,以文章内容中的“无论怎么飞,都不会跟别的东西相撞”为主题,设计相关的问题,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体现出“学”的中心地位,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展开主动思考和独立探索。随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展开评价,以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热情度为标准,实施过程性评价,以此促进“教学评”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构建“教—学—评”一体化体系,需要教师立足于新课标教育要求和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明确“教学评”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既要从整合的宏观视角强化三者之间的关联度,同时也要立足于“教学评”各自的特征设计语文教学方案,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提供必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陆静 . 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J]. 作家天地 ,2025,(15):65-67.
[2] 余雪玲 .“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5,(2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