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AI 赋能的高中英语听说作业设计探索路径
黄尧
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
一、高中英语听说作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英语听说课程中中国元素的缺失
高中英语教学存在文化失衡问题,教材与课堂活动过度侧重西方文化,导致学生能用英语描述西方节日,却难以系统阐释春节、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对“二十四节气”“儒家思想”等核心概念缺乏准确英文表达。这种能力缺失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处于被动,难以承担文化传播使命。尽管《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华优秀文化,但因缺乏细化目标与配套资源,课标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
(二)作业形式单一且缺乏个性化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及教学资源限制,教师们布置的传统英语听说作业形式较为单调。教师多依赖高考听力真题、教材配套音频等资源,采用“听录音做题”“跟读模仿”等常规模式,作业形式缺乏创新性与多样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此外,这种“统一标准”的作业布置方式,未充分考虑学生在英语基础、学习风格、接受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无法获得针对性的听说训练,难以通过作业有效发现并改进自身不足,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听说能力的提升。
(三)高中英语听说作业设计中AI 应用的问题
大部分教师渴望使用人工智能辅助英语听说作业设计,但在实践中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工具和平台存在技术门槛,教师需掌握基础软件操作、数据处理知识,并了解 AI 在语言学习领域的应用逻辑,这对一线教师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市面上平台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教师难以精准匹配教学需求。
另一方面,尽管部分教师尝试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但因对 AI 功能了解不全面、使用方式简单粗放,未能将其与传统作业设计深度融合。这导致人工智能在智能语音评测、自适应学习内容推送、虚拟对话练习等方面的优势未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效率与体验改善有限。
二、AI 赋能的高中英语听说作业设计 --- 以”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为导向的探索路径
(一)准备阶段
在研究初期,通过跨学科协作方式完成基础建设。首先,由英语学科骨干教师系统梳理学校现有信息化设备配置及学生终端使用条件,重点评估智能语音识别、虚拟仿真平台等教育 AI 工具的适配性,优先筛选符合教学需求的免费教育版应用平台。其次,建立”技术导师 + 学科教师”结对机制,围绕选定的 AI 工具开展分层次实操培训,涵盖基础功能演练与教学场景迁移两大模块,确保技术赋能教学的校本化实施具备扎实基础。
(二)实施阶段
1. 进行问卷调研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为作业设计提供依据
在确定课题和研究目标之后,对高中教师以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对听说课程的认识及需求、了解他们对听说作业的态度和反映,从调研中充分了解高中英语听说作业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为作业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2. 解读教材,融合文化主题与智能英语听说任务基于新外研版教材核心内容,将“讲好中国故事”分解为传统节日、科技成就、非遗文化等 6-8 个主题单元,实现教材内容与文化传播目标的有机衔接。设计三维智能作业体系:通过 AI 配音任务训练语音表达能力;创设虚拟情景对话模块,借助 AI 角色互动提升交际应变能力;开发专项纠音系统,重点强化”京剧” 高铁”等文化负载词的智能发音诊断,形成主题化、阶梯化的作业任务链。
3. 分析学情,实施听说分层教学与智能平台的联动
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结合学情来构建“基础 - 拓展 - 挑战”三级听说任务体系:基础层通过 AI 跟读模仿夯实语言基础,拓展层设计“中国航天精神”主题演讲等任务培养逻辑思维,挑战层引入 AI 辩论平台开展文化议题思辨。同步搭建班级 AI 共享平台,指导学生结合智能生成的思维导图,完成“我家乡的春节习俗”等个性化文化叙事作品,实现从语言训练到文化输出的进阶。平台设置智能互评功能,促进学生作品的多维度展示与跨班级交流。
(三)总结阶段
1. 汇总过程性材料,系统梳理教学成果及经验提炼
整理本研究期间积累的各类教学资料,包括学生用 AI 录制的双语故事音频、智能系统生成的学习分析图表、文化主题课堂实录视频等。将典型案例按“传统节日”等主题分类,总结出“AI 语音训练提升文化术语发音”等实用教学方法,编写成《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中国故事教学指南》,为其他教师提供可参考的具体操作方案。
2. 生成作业库,长效资源建设与持续发展
搭建共享的“中国故事学习平台”,设置“AI 朗读角”等互动模块。编印《智能英语作业设计案例集》,收录 20 个融合剪纸、茶艺等传统文化的 AI 听说任务。举办”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活动,进一步让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实践。
三、多元效益与影响
(一)学生发展层面
有效辅助学生语言能力、文化认同与数字素养的三重提升。首先,通过 AI 精准纠错,学生听说准确率预计提升 20%-30% ,语言能力得以进阶;其次,增强学生“用英语主动传播中国声音”的意愿,在跨文化语境中能准确阐释“中国方案”“中国价值”,文化自信得以建构;最后, 100% 学生掌握 AI 学习工具基础操作,形成技术赋能下的自主探究学习习惯, 数字素养得以提升。
(二)教师发展层面
辅助教师教学范式转型与专业能力进阶。熟练运用 AI 工具分析学生作业数据,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教学,提升教师专业技术素养;形成“技术 + 人文”双维教研共同体,推动英语学科组向“智慧教研”转型,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形成“AI 赋能学科育人”的研究视角,可迁移至阅读、写作等其他课型,推动教师从“执行者”向“研究者”转变,强化教师教研成果。
四、结语
本研究不仅致力于解决高中英语听说作业的现实问题,更试图在“技术赋能”与“文化自信”的交汇处寻找育人新范式。预期成果既具有理论突破性,又具备强实践性,为新时代培养“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数字时代传播者”贡献智慧,助力教育数字化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