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渗透
钱玥
昆山市新镇中学
一、深读古诗词 感悟作者思想
要想学好古诗词,就要学会深读,深读并非简单的文本解读,而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把握作品内涵,走进作者精神世界,感悟并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实际教学中教师需从字词推敲、意象分析、情感梳理等多个角度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每一次的阅读过程中都能有所感悟和提升。在深读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从文本字面意思的理解走进深层内涵的解读,实现思维发展和提升。
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时,教师教学中可先聚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会有这种心境?学生可通过查阅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当时的社会处境,因厌倦官场束缚进而选择归隐田园,从而能够诗词中的“悠然”更多的是表达作者精神的自由和超脱。再通过“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象描写,让学生切身感受作者对回归本真生活的追求。又如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经典名句进行深刻解读,感悟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理解作品中所承载的士人精神。通过对古诗词的深读,学生不仅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更学会了从作者背景和作品细节中挖掘内涵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
二、挖掘潜在内涵 培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其体现出个人对家庭、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许多古诗词中都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读挖掘,透过文字表面把握古诗词背后的情感逻辑和价值去向,理解个体命运与家国命运的紧密联系。通过还需引导学生注重历史语境和当代价值的结合,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形式,思考传统文化价值与现代生活的衔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和自主探究。
比如在学习杜甫的《春望》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花溅泪”“鸟惊心”的反常情感,花鸟本是赏心悦目之物,在此处却以悲情的形态出现,实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将对国家战乱的悲痛投射到花鸟之上,体现出作者感时忧国的情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描写可以让学生理解在国家危难时刻,个人对小家的思念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体现出“家国同构”的传统观念。又如在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时,教师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本人的生平过往,辛弃疾作为豪放派诗人代表,他的诗中蕴含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通过挖掘辛弃疾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通过对古诗词作品内涵的挖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担当。
三、组织专题活动 强化文化渗透
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只依赖教材内容,应该走进学生生活,开展课外活动。组织专题活动可将古诗词中传统文化元素以实践的形式进行展现,能够强化文化渗透的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专题活动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紧扣核心素养,注重知行合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将课本文化知识转化为实践动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比如教材中涉及多个和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词,如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等,教师可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专题活动。首先组织学生查阅搜集与节日相关的古诗词,梳理不同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其次开展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主题班会,让学生展示查阅成果,通过古诗词朗诵、习俗讲解、情节演绎等形式呈现传统节日的内涵。最后布置课后任务,引导学生设计传统节日创新方案,结合现代生活,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活力。又如围绕“边塞诗”组织相应活动,结合王维的《使至塞上》、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通过对边塞风光和将士情怀的展现,让学生感受边塞文化,引导学生对比古今边疆建设,讨论边塞精神在当代国防中的体现,使传统精神与时代主题相结合。通过组织专题活动,学生能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自主探究和合作创新的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综上所述,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挖掘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技能,同时开展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与古诗词的对话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促使学生成长为具有文化自信与时代精神的新一代,视线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 杨灿 . 整合古诗词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J]. 学苑教育 ,2025,(17):82-84.
[2] 李静 .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策略研究 [D]. 四川 : 西华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