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引导与运动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谢文亮

黎家坪镇中心学校

引言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体育教学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不但能够显著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从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奠定生理基础,同时运动过程中所蕴含的挑战与坚持还有助于塑造学生形成坚韧不拔且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而教师如何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兴趣与运动习惯,这是现阶段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引入趣味热身运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热身运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以往课堂上的热身活动形式都比较单调,像单纯的压腿、慢跑等就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进而会致使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导致热身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倘若教师采用趣味热身运动的话,就能够更好地契合初中生活泼好动且追求新奇的心理特点,对此教师就能借助多样化的形式激活学生的运动神经,让学生可以从一开始就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1]。

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篮球的时候,就可以为学生设计“篮球热身接力赛”,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依次完成运球绕杆、传球击靶等热身任务。学生在运球绕杆环节中需要操控篮球绕过设置好的障碍物,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运球技巧和身体协调性,还能让学生在快速移动中活动身体各部位。在这一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可以相互加油助威,从而营造出激烈又欢乐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活动身体,同时也会逐渐地对篮球运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灵活使用体育游戏,优化学生运动氛围

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技能的传授,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会比较枯燥乏味,进而容易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心理抵触,从而降低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就能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体育游戏,从而充分地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氛围,让学生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不断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

教师在教学跳远运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青蛙跳跳大挑战”的游戏,提前在操场上设置不同距离的标志线,用来代表不同的“荷叶”区域,学生则要被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的学生中需要每次派一名成员扮演“青蛙”,从起跳线出发,通过跳远的方式跳到“荷叶”上,每跳到一个更远的“荷叶”区域就能获得相应的积分。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跳远能力,及时地为学生调整“荷叶”的距离,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游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难度。在游戏结束后,教师需要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如颁发“最佳跳跃小组”“飞跃之星”等称号,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在游戏中提高跳远的成绩,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同时也让整个体育课堂充满活力和趣味。

三、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逐步形成运动习惯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关键时期,但是倘若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体育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就要延伸体育教育的时间与空间,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而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体育运动,从而进一步地巩固和提升学生课堂所学的技能,使学生可以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逐渐地养成主动运动的习惯。

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跑步运动项目后,教师就可以组织课下的“阳光晨跑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在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在班级里为学生宣传晨跑的好处,如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以及改善精神状态等,进而鼓励学生自愿地报名参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居住区域和时间安排,将报名的学生分成若干个晨跑小组,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和记录小组成员的晨跑情况,并且教师还要为每个小组制定科学合理的晨跑计划,初期可以从较短的距离开始,如每次跑 1-2 公里,而随着学生体能的提升,教师就能逐渐地增加跑步的距离和速度。这样一来,学生在长期的坚持中就能逐渐养成每天晨跑的好习惯,从而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2]。

结束语

学生自身运动兴趣的养成与运动习惯的培养是一个系统且持续的教育过程,它无法一蹴而就的实现,对此在初中体育教育实践中,教师就需要深刻地领悟体育教学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多元价值,以创新化的教学思维不断地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如此才能切实地发挥出体育学科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体育教育的深层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平将 .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兴趣提升策略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 2025,(08): 69-71.

[2] 张帅 . 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研究 [J]. 知识文库 , 2025,41(07): 18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