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的现状与优化策略探究

作者

郭华亮

重庆市黔江区民族小学校

一、引言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中段(三、四年级)是学生从低年级识字向高年级阅读理解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阅读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能力。然而,当前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亟需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二、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目标模糊,重 “量” 轻 “质”

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将教学重心放在学生阅读文章的数量上,认为读得越多效果越好。这种 “题海战术” 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注重速度,忽视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层理解和分析。例如,在教学记叙文时,教师往往只要求学生找出时间、地点、人物等表面信息,而对于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手法等深层次内容缺乏引导,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得到实质性提升。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讲解段落大意、修辞手法等,学生则埋头记笔记,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机会。这种 “填鸭式” 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调查显示,许多小学中段学生对阅读课缺乏热情,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与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密切相关。

(三)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评价方式片面

每个学生的阅读基础、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都存在差异,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简单重复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其学习需求;而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难度较大的文本则会让他们产生挫败感。同时,当前的阅读评价方式也较为片面,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注重 “质”“量” 结合

教师应根据小学中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程标准要求,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更要注重阅读质量的提升。例如,在教学说明文时,教师可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基本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分析文本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通过明确的目标导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和探究,提高阅读效率。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问题导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阅读学习。例如,在教学童话故事时,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表演,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议论文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文章的论点、论据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学习兴趣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实施分层教学。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的阅读材料,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和拓展阅读;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应选择难度适中、趣味性强的文本,降低阅读门槛,帮助他们建立阅读信心。同时,在评价方式上,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不仅要评价学生的阅读成绩,还要评价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四、结论

小学中段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小学中段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关注个体差异,不断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提升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单伟英 .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J]. 新课程研究:下旬 , 2015(11):2.

[2] 俞新明 .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J]. 新课程 学习 , 2014(9):2.DOI:10.3969/j.issn.1674-697X(s).2014.09.129.

[3] 石媛媛 , 李笑笑 . 探究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J].赤子 : 上中旬 , 2015.DOI:CNKI:SUN:CZZX.0.2015-1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