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经典文本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引领路径
李华
重庆市农业学校 重庆 400000
引言
中职语文经典着作文本阅读教学正面临着学生认知偏差,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师素养缺失的三重困境。依据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的实际操作经验,建议构建一个 " 课—法—评 " 的协同体系,并通过以职业为导向的校本课程设计、情境化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来实现这一目标,为了解决文化传承与职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需要实施" 以文化人也" 的标准。
一、中职语文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文本价值的多元性与思政元素的渗透性
中职语文经典文本具有价值多元性,表现为语言审美,思想启迪,文化传承等多维融合。以《论语》《孟子》为例,其 80% 的内容与中华传统价值观直接相关,如 " 仁者爱人 "" 和为贵 " 等思想,不仅传递道德规范,更蕴含职业伦理的现代启示。思政元素的渗透性则表现为 " 无痕化 " 教育,如通过《荷塘月色》中朱自清 " 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 " 的史实,自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避免生硬说教。这种文化渗透是基于文本的原始价值,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智"和"仁"等儒家哲学,教师需要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深入分析和角色扮演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以实现价值观教育与文本解读的有机融合[1]。
(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与职业导向的融合性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但实践能力强,对抽象文本易产生畏难心理 , 65% 的学生认为文言文 " 和专业没有关系 "。这种特殊性,需要教学把经典文本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进行深度整合。例如,《庖丁解牛》中的 " 技进于道也 " 可以被理解为工匠的精神,而《张衡传》中的创新思维可以与专业技能的学习相结合。差异化教学策略特别关键:高一下重视情感熏陶、高二加强理性分析、高三重视实践应用等。以职业为导向进行整合也需要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比如旅游专业注重山水诗词文化导游词的创作、幼儿教育专业发展经典童谣的改编工程等,让文本价值和职业需求之间形成一个闭环[2]。
(三)教学方法的综合性与评价体系的多元性
在经典文本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综合采用 " 诵—说—写—实践—表演 " 的教学策略,例如通过《将进酒》的诵读来体验韵律之美,并通过说唱的改编来缩短古今之间的距离。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注意力的 80% ,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到 " 忠诚 " 和 " 协作 " 的职业精神;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 30% 的记忆能力,并有效地解决时空的隔离问题[3]。为了更好地评估,需要超越传统的考试方式,采纳" 九宫格读书札记方法" 来记录学生的思考过程,并将其与课堂表现、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实际成果等方面结合起来。
二、中职语文经典文本阅读教学在价值引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功利化与价值引领表面化
目前中职语文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目标偏移显着,过于重视应试技能,削弱了价值引领功能。调查结果表明 , 70% 的中职学校仅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教师更多地关注文言词汇、语法知识等考点,例如,《窦娥冤》的教学只讲解了 " 作者生平,关键词句 ", 而忽视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性思考。这种功利化导向导致价值引领流于表面,表现为 " 贴标签 " 式教育,直接告知学生《论语》中 " 仁 " 的含义,而非通过生活案例引导自主建构。教学目标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存在严重的脱节。
(二)教学方法单一与学生参与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主流,有 80% 的课堂主要是教师单方面地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吸收知识,并缺少与学生进行深入对话的机会。如《红楼梦》的教学只是按照剧情的先后顺序进行灌输,而没有设计角色扮演和主题辩论的活动。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够充分,仅有 30% 的教师采用了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这导致他们无法通过VR 和音频等多种手段来准确地再现《将进酒》这部作品在盛唐时代的风采。学生参与度低体现在两方面:思维参与不足,教师常代替学生总结主题,如《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分析被简化为 " 资本家虚伪性 " 的结论。缺乏情感的共鸣,朗读活动中只有 20% 的课堂背景音乐或情境渲染,这使得《荷塘月色》的意境之美难以传达。
(三)教师文化素养不足与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有 60% 的中职语文教师在国学基础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他们对《孟子》和《史记》等经典文献缺乏深入的研究。在解释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这句话时,他们仅仅进行了字面翻译,而没有将其与职场伦理相结合。评价机制的三重缺陷是维度单一和对笔试的过度依赖,例如《乡土中国》的全本阅读只考察知识点的记忆。主体过于单一,教师的评价占据了 90% 的比例,而忽略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企业导师的参与。动态跟踪缺失,未建立 " 高一的情感熏陶—高二的理性分析—高三的实践应用" 的阶梯式评价体系。
三、中职语文经典文本阅读教学中价值引领的优化对策
(一)构建" 三位一体" 的经典文本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优化经典文本的教学方法,需要构建一个由 " 基础课程加拓展课程加实践课程 " 组成的模块化课程结构,以实现价值导向的系统化教学。在基础课程中,教材的选文是核心内容,例如《论语》和《孟子》这些国学经典,特别强调了 " 仁 " 和 " 礼 " 这些价值观与职业修养的融合。在拓展的课程中,可以提供如《唐诗宋词鉴赏》这样的选修课程,并结合专业的独特性来开发校本教材,例如将山水诗词融入旅游专业的导游词创作中。课程设计需遵循" 经典性和实用性" 原则,每周安排2-3 课时,确保深度学习与职业导向的平衡。
(二)创新" 情境—体验" 式教学方法体系
在经典文本的教学中,需要结合 " 五步 " 的深度阅读方法和情境式的教学策略。以《将进酒》为例,在诵读中体会音韵之美,并结合VR 技术复原盛唐场景;通过角色扮演,感受李白人格魅力。最后用现代说唱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改编,从而达到古今对话的目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情境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超过 80% ,而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法则可以提高 30% 的记忆效果。乐山一职中采用的 "九宫格读书札记方法 " 通过各种如批注和主题辩论的方式,帮助学生从零散的阅读方式转向更加系统化的思维方式。
(三)打造" 专业—人文" 复合型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着眼于国学素养的提高和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专项培训系统,提高教师解读《论语》、《史记》及其他经典着作的能力,使教学不至于停留在字面翻译上。为了促进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例如在解析《庖丁解牛》中的 " 工匠精神 " 时,需要与机械专业的教师共同参与案例设计。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邀请企业导师来评估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内化水平,从而形成了一个涵盖 " 文化传承――职业素养――人格发展 " 各个方面的全面反馈机制。
总结
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价值导向需要实现 " 三个转向 ": 从单纯的知识灌输转向全面的素养培养,例如开发以职业为导向的校本教材如《工匠精神读本》;教学方法已从单向授课转变为情境式体验,利用 VR技术重塑历史场景,使得学习的沉浸感增加了 80% ;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诊断过渡,并介绍了企业导师对职业价值观内化程度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吴凤玲 . 经典阅读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育人策略 [J].2024(52): 12-14.
[2] 刘笑天 . 须知世上苦人多——作为 " 教学文本 " 的鲁迅小说悲悯情感析略 [J]. 语文建设 , 2023(21):46-50.
[3] 黄慧 . 浅谈精英文化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 " 羸弱化 " 倾向及对策——以经典文本阅读课堂教学为例[J].新课程(教师版),2012(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