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共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探讨

作者

劳钰涵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1

摘要: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了家校共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通过对家校共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来探讨家校共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旨在呼吁学校、家长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校共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高校应当在传授大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关注其心理健康,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过程中,调查对象的男生和女生比例约为2:8,其中大一学生占32.41%,大二学生占18.52%,大三学生占30.56%,大四学生占17.59%,研究生占0.93%。在这些学生中大部分人对于心理健康有基本的认识,其中77.78%的学生会意识到长时间闷闷不乐、严重失眠、焦虑不安,经常性无法专注是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表现。88.89%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受到重视。基于本次调查,应从家校共育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实施有效的措施来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一、家校共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家校共育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利于实现学生管理精细化,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开展心理普测工作,并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这能够帮助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创建详细的心理档案,这些档案中详细介绍了学生的成长变化,学生的生长环境,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适的心理教育方案; 二是有利于强化学校和家长的责任,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可避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化[1]。

二、家校共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家校共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受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在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学生,其不太容易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大多是在拒绝型教养方式下成长。这表明消极的教养方式不利于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的教养态度,更容易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好的叫停教育能够予以学生安全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之保持乐观,这有利于降低学生冲动行为、极端行为的发生概率[2]。

二是受学校归属感因素影响。对于学校没有归属感的学生来说,其心理问题较为严重,这是因为学生在学校中无法获得亲密感,常常感受孤独,而这些会导致其负面情绪增长,学生的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紧张、压抑的状态便会随之而来。

三、家校共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设立动态筛查机制,构建心理健康风险识别和管理模型

家校共育视域下,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必须承担起教育责任,设立动态筛查机制,从多维度来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干预,做好预防工作。学校可从两个不同的维度进行筛查,一方面要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通过问卷调查或是心理危机筛查工具,来进行常态性筛查,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发现存在抑郁、焦虑等不良健康心理的学生;另一方面,要从学生心理韧性方面着手,通过健全心理教育课程体系等方式来强化学生心理韧性,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学习中和工作中的困境,使之心智更加成熟,心理更加强大[3]。

家校共育视域下,学校应当构建心理健康风险识别和管理模型,针对不同的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类型,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比如说,识别出高位脆弱型学生群体后,要分析其心理特点和状态,针对其容易受外界刺激、性格敏感,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学生要联合家长实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紧急开展沟通工作,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在面对低危脆弱型学生的时候,则应当根据其心理韧性不足,容易冲动的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学校应当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为学生安排心理辅导课程,引导学生平稳情绪,学习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规范学生行为。

(二)利用家庭资源,实施家庭治疗

高校通过定期的心理普查能够发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在发现这类学生之后,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与学生家长进行长期沟通,实现信息共享,相互反馈学生的行为、心理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干预。学校应当调查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看其是否与家庭关系有关,如若存在家庭重大变故,或是家庭关系恶劣的情况,则要予以及时疏导。可利用家庭资源,联合学校共同保护学生安全,双向安抚学生情绪,缓解学生心理问题,逐步消除其心理障碍。在对学生进行一般心理健康教育时,辅导员与家长可共同参加,与学生进行真诚对话。辅导员应当定期开展家访活动,以此来了解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要予以一定的帮助[4]。

除此之外,学校除了向学生开展集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外,还可针对学生个人实施心理治疗。学校不仅要重视家庭教育,还应当利用家庭治疗,为学生提供个体心理资源渠道。比如说,高校可组织开展“个人家庭治疗”活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向学生呈现家庭关系,帮助学生深入认知家庭关系。当学生及其家庭需要心理辅助,则可为其提供个体咨询,帮助其走出心理阴霾。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家校共育视域下应当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应当通过心理普测来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对于一些存在心理危机风险的学生予以高度关注,联合学生家长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学校和家长都应当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制定共同目标,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制定适宜的干预方案,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丁羽昕. 高职院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治疗方法[J]. 西部学刊, 2024, (24): 107-110.

[2] 张晓霞. 家校共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J]. 华章, 2024, (10): 147-149.

[3] 范盛然, 杨珂, 袁珍, 刘明哲. 家校共育理念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 公关世界, 2024, (20): 175-177.

[4] 王可心, 刘巍. 家校共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探析[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3, 37 (06): 94-100.

项目基金:本文为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共育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41056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