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校外教育培训场所消防安全监管问题及优化建议

作者

曾满

河南省商丘支队柘城县消防救援大队河南省商丘市 476200

引言

随着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消防安全重要性日益凸显。此类场所多分布于商业建筑或居民区,人员密集且未成年群体占比高,消防安全风险具有特殊性。当前监管体系在主体责任落实、设施配置规范、动态监管机制等方面存在提升空间,亟需系统性优化策略以构建长效安全保障机制。

1 校外教育培训场所消防安全监管的特点

校外教育培训场所消防安全监管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其选址常位于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或居民区改造场所内,空间布局复杂多变,安全疏散路径设计易受既有建筑条件限制。场所使用功能特殊,人员构成以未成年人为主,自我防护意识与应急避险能力较弱,在火情下更易引发恐慌及伤亡。部分场所经营者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认识不足,加之经营时段分布广泛且频繁变动,给统一监管带来极大挑战。监管实践需兼顾场所运营灵活性与其内在高风险属性之间的矛盾,对监管手段的适应性及针对性要求较高。

2 校外教育培训场所消防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

2.1 监管体系与标准存在滞后与漏洞

现有消防安全监管体系尚未能完全适配校外培训机构点多面广、形式多样的特点。不同部门间的监管职责边界模糊不清,信息共享与协同执 空地带。专门针对此类场所特性(如小面积分散办学、非标准化场所改 导致日常监管、验收、执法尺度不够统一明确。现行标准对于利用老旧 训场所面临的特殊风险考量不足,消防硬件设施配置要求与实际安全需求存 监管责任链条未实现从设立许可到日常运营的全流程严密覆盖。

2.2 主体责任落实存在偏差与不足

部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作为消防安全的第 责任主体,对其法定职责认识不清、投入不足。现实中存在以应付检查为主的心态,对日常的消 如灭火器过期失效、消防通道堆积杂物、电气线路私拉乱接等隐患未能及时发 形式,缺乏操作性强的应急疏散预案,消防演练频次不足、质量不佳, 未能切实提升 生疏散的能力。经营者对员工和学员的持续性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缺位严重,导致场所整体安全意识 逃生技能普遍薄弱,主体责任未真正压实到运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3 校外教育培训场所消防安全监管的优化建议

3.1 健全法规与监管责任体系

首要任务是构建层次清晰、覆盖全面的监管法规框架。应推动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或实施细则,明确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场所的差异化消防标准与准入要求,尤其细化小规模机构及非标准化场所改造的适用性条款。核心在于清晰界定并严格落实各相关主体的监管责任。教育行政部门承担牵头责任,将消防安全条件明确前置为机构审批备案的要件,并纳入年检和信用评价体系。消防救援机构需强化专业指导、监督抽查与行政执法效能,提供技术支撑。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需严把场所改建工程的消防设计审核与验收关口。市场监管、文旅等部门应在职责范围内协同配合。亟需建立强有力的跨部门信息共享、联合执法与案件移送常态机制,彻底消除监管盲区。

3.2 压实机构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主体责任推向纵深落实是治本之策。强制要求机构设立专职或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公开承诺并严格落实法定职责清单内容。健全其内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务必包含设施日查月检制度、动火审批制度、隐患闭环整改流程、奖惩分明的责任制。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消防设施器材按标准配置且定期专业维保检测,电气线路敷设合规可靠。关键是制定切合场所实际的详细应急疏散预案,特别针对学员特点设计疏散引导方式,并确保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由全体师生参与的、接近实战效果的消防疏散演练,辅以常态化消防安全知识授课(如逃生常识、灭火器识别),通过高频次、高质量培训演练切实提升全员自救互救能力。

3.3 创新运用智能化监管手段

利用现代科技赋能监管能显著提升效率与 引导校外培训机构推广安装应用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简易喷淋、智慧用 外培训场所消防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或平台,打通教育、消防等 台账、整改进度的全流程在线管理。探索应用移动监管APP, 下达文书并追踪整改。基于平台数据进行分析预警,识别高风险 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管理模式的实质转变。

3.4 强化监管执法力度与风险防控

坚持严字当头,以严格执法彰显监管威慑力。各级消防救援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制定年度监督抽查计划,特别聚焦城乡结合部、商住混合体、高层建筑内以及面向低龄儿童的小型看护点等高风险场所。检查务必深入细致,着力发现隐蔽性隐患(如违规住人、 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 。对发现的重大火灾隐患与严重消防违法行为,依法执行上限处罚,该责令停业整顿的绝不姑息,该吊销许可证照的坚决执行。建立与司法衔接机制,对涉嫌危险作业罪等行为及时移送。深化风险分级管控,依据场所规模、学员年龄、风险等级动态调整监管频次,确保监管资源高效投放。

3.5 构建多元共治长效化机制

消防安全是社会治理重要内容,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建立畅通的公众举报投诉平台与奖励机制,有效调动社区网格员、学生家长、物业单位力量参与隐患发现与监督。强化行业协会自律建设,促进行业内部消防管理与经验交流,可组织专家库开展公益性安全评估。加强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协调主流媒体持续刊播警示案例与安全常识,鼓励机构开放日增设消防互动体验区,将安全教育自然融入培训环境。通过部门协作、机构自律、公众参与、文化培育的有机结合,推动校外培训消防安全管理向多元参与、标本兼治、共建共享的可持续治理新格局演进。

结束语

总之,保障校外教育培训场所的消防安全,是一项关乎未成年人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系统工程。深刻把握其监管特性,正视责任体系模糊、主体责任弱化、技防水平不足等现实问题,是破解难题的前提。着力构建职责明晰、标准完善的法规体系,以最严格措施压实机构主体责任,广泛运用智能化监管工具提升效率,同时通过联合执法、社会共治凝聚治理合力,方能有效化解风险。持续强化责任落实、深化科技赋能、倡导多元参与,方能织密校外教育培训场所的消防安全防护网,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坚实可靠的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 肖登辉, 江妍. 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行政监管职权的配置[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5,41(01):43-51.

[2]苏晓轩,李多闻.我省开展校园及校外机构消防安全大检查[N].江苏法治报,2024-01-30(004).

[3]卢佳.基于既有建筑改造的校外培训机构消防设计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02):58-60.

[4]肖方.校外培训机构消防安全管理九项规定[J].中国消防,2022,(06):48-49.

[5]校外培训机构消防安全这样管[N].中国应急管理报,2022-06-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