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维助力课堂效益提升之探索

作者

方玮

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江苏苏州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思维在提升课堂效益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如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等,阐述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些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效益。同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助力课堂效益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维;课堂效益;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一、引言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培养起来的, 数学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数学本身是个整体, 其整体性不仅体现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不同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上,也体现在同一部分内容中不同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上。学生只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数学内容,才能比较清晰地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链条,才能实现数学内部结构的条理化、网络化和系统化。这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也是提高数学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逻辑性与过程性, 这里的“逻辑性与过程性”主要指的是知识形成过程中的逻辑性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性。因此, 教师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让学生真正的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教师常常要求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这里数学的思维到底是什么呢?

二、不同类型思维在课堂中的作用

(一)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能够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和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它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独特性和批判性等特点。

(1)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创意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数学立体几何体积最值得研究教学中,教师可设如“设计特殊形状建筑的用料计算”情境,开展小组讨论,组织数学创意建模比赛激发创造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和反思,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例如,比如在教学“指数函数”时, 根据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经历,设计了纸张厚度与纸张面积的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 我们做一个折纸的游戏, 将纸张对折1 次, 对折 2次, 3次……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这个游戏情境源自于学生的亲身经历, 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比较感兴趣。这时教师适时追问:“纸张的厚度与对折次数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呢? 纸张面积与对折次数又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呢? ”学生积极思考、探究, 得到的函数关系式,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这两个函数关系式的特点, 归纳指数函数的定义。这样的情境来源于学生的动手操作, 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解决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的思维方式。它具有客观性、逻辑性、批判性和反思性等特点。

(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和反思,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探索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 教师安排了实践操作的环节: 首先, 每人将一块三角形纸片 ABC 沿折痕 AD 折起, 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 (BD,DC与桌面接触) ,观察折痕 AD与桌面的位置关系 .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折痕会有很多种形式, 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折痕 AD与桌面一定垂直吗? ”学生分组讨论, 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活跃, 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 不难得到结论 .教师再提出问题:“当折痕 AD 满足什么条件时, AD 与桌面垂直呢 ?”通过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入, 由特殊到 一般, 激发学生猜想, 即当AD⊥ BD且 AD⊥ CD 时, 折痕 AD与桌面垂直, 进而层层递进进行逻辑推理, 得到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 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这样的课堂层层递进, 引发学生不断思考,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发展逻辑推理的能力, 这样的“动态”课堂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讨论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中“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这一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求学校体育馆这种复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学生分组讨论。有的小组尝试将体育馆分割成几个熟悉的几何体,如棱柱、棱锥等分别计算体积后相加;有的小组考虑用补形法,把它补成一个规则几何体再减去多余部分体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激发,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火花,有效提高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能够遵循逻辑规律进行推理和论证的思维方式。它具有严谨性、准确性、条理性和系统性等特点。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数学知识网络。在讲授“等差数列及等差数列前 n 项和”时, 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 n项和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利用类比思想, 分别类比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性质 ,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很多, 只不过数列作为特殊的函数, 有其特殊性: 定义域为正整数集, 因此在图像上体现为孤立的点。尤其是推导与记忆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 可以类比梯形面积公式, 既直观形象又便于记忆。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更或者是在求等差数列前 n 项和最大值或最小值时,类比二次函数求最值的思想, 借助二次函数的图像与单调性, 学生非常容易地就掌握了等差数列前 n项和最值的求法, 并能够举一反三地拓展到利用类堂, 学生参与度高, 积极探究、思考, 既实现了数学课堂的高效性, 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小组合作学习可让学生针对难题交流讨论,如探究几何证明题。大家分工协作,共同求解,提升思维与合作能力。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暗示等方式,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进行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思维训练活动,如思维导图、头脑风暴、逻辑推理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头脑风暴解难题,逻辑推理练思维,有效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依赖于“用数学”的过程,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体现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用数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数学问题意识。重视数学知识的问题背景, 围绕数学问题的发现、发展、解决、提出新问题这一主线合理展开教学, 将问题的来龙去脉或者问题的困惑适当地展现在数学课堂中, 积极引导学生对现实世界中有关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 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玉梅. 新时期背景下如何打造中学数学高效课堂[J]. 天津教育(上旬刊),2020(6):91-92.

[2] 朱燕芬. 数学课堂对话,给学生的自然生长助力[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1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