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野下,小班非遗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丰月瑶
武汉市江岸区珞珈怡和幼儿园 湖北武汉 430014
摘要:非遗植物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兼具文化传承与自然美育的双重价值。本班以武汉市省级非遗项目“植物染”为切入点,结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了“布里生花,非遗植物染”班本课程。课程通过“四季植物探秘—古法染技体验—生活艺术创作”的路径,将非遗文化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环境创设及家园共育中。实践表明,幼儿在动手操作中不仅感受到自然材料的肌理变化,更通过染制手帕、装饰班级等活动,建立起对家乡文化的初步认同。课程为非遗在学前教育中的生态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关键词:小班;班本课程;非遗;植物染;文化生态视野
一、自然共生,文化萌芽:非遗植物染的生态启蒙
非遗植物染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自然与文化的共生联结。幼儿通过“秋果染液提取”“叶脉拓印”等活动,亲历“自然物→文化符号”的转化过程。例如,银杏叶的金黄不仅象征季节更迭,更成为扎染图案中的“秋意密码”,这种具身化的经验让幼儿初步建立起“万物有灵且美”的生态价值观。
(一)子主题《秋日果果染》
结合季节特点,设计《秋日果果染》主题,从幼儿每日午点的水果——葡萄、橘子切入。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汁液沾染手指的现象,自然引出“古人用果皮染色”的讨论,设计“水果色彩探秘”科学小实验。改良传统工具,将传统染缸替换为透明密封袋,幼儿通过揉捏、拍打密封袋中的葡萄皮与布料,直观观察颜色渗透过程。染制的橘色小手帕成为幼儿安抚物,缓解分离焦虑。教师录制《水果染儿歌》,融入语言领域教学。
(二)子主题《秋叶飘飘-非遗叶染》
教师带幼儿户外寻色,拍摄秋日大自然色彩照片,生成“秋叶飘飘-非遗叶染”主题活动。孩子们通过发现秋叶、收集秋叶、探秘秋叶的颜色和形状,用秋叶装饰班级环境,制作“秋色色谱卡”,启发幼儿对比植物原色与染液色彩的异同。孩子们将树叶涂上植物染料后覆纸敲打,留下脉络纹理,锻炼手部肌肉控制力,渗透“一叶知秋”的文化意象。亲子制作“树叶染书签”,作为班级幼儿间礼物交换,体会“以物传情”的传统交往方式。
二、家园携手,共育匠心:非遗传承的社会闭环
非遗传承需扎根于生活土壤的生态规律,家长从“材料提供者”升级为“文化探秘合伙人”。通过亲子户外染材考察、家庭染艺实验等行动,将课程从班级延伸至社区。
(一)家庭资源地图
结合“布里生花,非遗植物染”主题,教师发动家长和幼儿进行亲子社会实践,如绘制“武汉植物染资源图”,标注汉口蓝染工坊、植物园染料植物区等,鼓励家庭周末探访,形成“幼儿园体验—家庭延伸—社区实践”的学习闭环。家长和幼儿进行“秋日蔬果亲子大调查”“秋叶飘飘亲子大调查”,为班级非遗植物染活动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准备。家长从家中带来时令果蔬、秋叶、电磁炉、榨汁机等材料,为班级非遗植物染活动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二)亲子非遗日记
教师发放“染艺发现手册”,家长记录幼儿在家中的染艺探索,如有的家庭尝试用菠菜染绿鸡蛋,幼儿口述日记:“菠菜汁像小精灵,把鸡蛋变绿了!”此类生成性案例成为课程的重要补充和知识经验的准备,不断拓展幼儿对于“非遗植物染”的认知边界和深度。
三、巧手妙思,染布生花:幼儿创作的文化自信
幼儿通过动手创作,逐步成长为非遗染艺的创作者,理解植物染的文化意义,最终成为班级文化环境的共建者。
子主题《非遗植物染艺术展》随着每月非遗特色课程的推进和深入,本月进入学期末和非遗特色画展,充分运用前几个月积累的经验,形成画展作品。幼儿投票选出“最美染艺作品”,将扎染的衣服、植物拓印的桌布、蜡染画框布置于班级各个角落,让非遗元素渗透生活场景。邀请其他班级参观并参与“植物染徽章”制作,幼儿担任“小小讲解员”介绍染艺作品,在分享中强化文化自信,锻炼社会交往能力。
四、五感浸润,心灵共鸣:非遗体验的深度交融
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进行感官浸润式探索。在《葡萄染》《橘子染》活动中,设计“五感联动”学习链:触觉、视觉、嗅觉、听觉、味觉。例如,揉捏葡萄皮感知果胶黏性,对比新鲜和干枯橘皮的触感差异;观察染液从浑浊到澄清的变化过程,理解“时间”对染色的影响;对比葡萄皮熬煮前后的气味变化,讨论“古人如何保存植物香味”;录制染布时的水流声、敲打声,生成“染色工作交响曲”音频;延伸设计“可食用染色”活动,如用火龙果汁染糯米团。通过分组任务促进社会性学习,如在橘子染“果肉分离”环节,能力较强的幼儿负责用筛网榨汁,其他幼儿协作传递橘瓣并计数。教师引入“分工协作”文化意象,讲述传统染坊中“师傅—学徒”的合作故事,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会“集体智慧成就非遗技艺”的生态逻辑。
五、儿童本位,因材施教:差异化材料支持,释放植物染多元创作可能
在非遗植物染课程实施中,教师需立足文化生态观,将“儿童为本”理念贯穿始终。通过差异化材料支持,呼应幼儿个体发展需求,又促进传统文化在“做中学”中的活态传承。材料梯度设计。在《当植物染遇上拓染》活动中,提供三类创作工具:初级幼儿使用按压式拓染棒——易操作、图案清晰,中级幼儿尝试喷壶晕染——控制喷洒范围,高阶幼儿挑战毛笔勾画——精细动作要求高。同时匹配不同主题的镂空板(简单几何形→复杂动植物纹样),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最近发展区”。
六、重过程,轻结果:非遗植物染课程评价转向,从结果完美到过程生长
建立“文化体验档案袋”,记录幼儿个性化成长轨迹。例如,教师将幼儿作品序列对比:收集同一幼儿多次染艺作品,如九月水果染的随意滴洒→十二月扎染的对称图案,呈现其对非遗技艺从“感官兴趣”到“文化理解”的进阶。语言表征分析:记录幼儿活动中的自发表达,如“紫甘蓝汁像魔法药水”“我的拓染花纹和青铜器上的花纹一样”,揭示其对非遗文化内涵的建构过程。
七、天人合一,四季传情:非遗传承的未来展望
在本学期“布里生花,非遗植物染”班本课程中,我们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锚点,构建了“自然共生—家园共育—文化共创”的生态化课程体系。幼儿从秋日果叶的采集者,感知自然材料的物质属性,逐步成长为非遗染艺的创作者,理解植物染的文化意义,最终成为班级文化环境的共建者,实践生态共同体理念。
文化生态实践的七大突破
自然与文化的共生联结:幼儿通过“秋果染液提取”“叶脉拓印”等活动,亲历“自然物→文化符号”的转化过程,初步建立起“万物有灵且美”的生态价值观。
家园社的生态闭环:家长从“材料提供者”升级为“文化探秘合伙人”,通过亲子户外染材考察、家庭染艺实验等行动,将课程从班级延伸至社区。
文化认同的微观萌发:幼儿用自制的蓝染窗帘装饰午睡区、以拓印桌布布置“秋日茶歇角”,在生活场景中完成非遗文化的意义赋予。
未来展望:走向深度生态的课程迭代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文化生态视野下的课程建构。
纵向深挖节气脉络:结合春分采艾草染绿、冬至用苏木染红,在自然节律中强化“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
横向拓展社区资源:与汉口蓝染工坊建立研学基地,让幼儿见证植物染从“班级手作”到“产业活化”的完整生态链。
技术赋能文化表达:运用AR技术扫描幼儿染艺作品,生成动态化的《植物染故事地图》,实现传统文化与数字生态的创造性融合。
非遗植物染的传承不应是博物馆式的静态保存,而应是通过儿童之手、生活之需、自然之馈构建的活态文化生态系统。本课程证实:当幼儿在染布上留下第一抹秋色时,文化的基因已悄然融入其生命经验,而这正是中华文明赓续不绝的生态密码。教师将继续与孩子、家长们一起齐心协力,让布里生花的非遗植物染,创造出更多美丽与奇迹,让传统非遗与孩子们的创意绽放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AlisonClark.《马赛克方法:倾听幼儿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武汉市文化局.《武汉非遗名录·植物染技艺》,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