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工程管理的创新策略研究

作者

毛丽

楚雄市聚熠新能源有限公司 675000

摘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智能电网建设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关键方向。本文深入探讨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工程管理的创新策略,从技术融合、管理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与风险防控四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旨在为智能电网电力工程管理提供新思路,推动电力工程高质量、高效率建设,保障智能电网稳定运行,助力能源转型。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工程管理;创新策略;能源转型

一、引言

智能电网作为传统电网的升级换代,融合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电力技术,具备高度自动化、智能化、互动化特征,能够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与环境友好性。然而,智能电网建设中的电力工程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复杂性增加、管理协同难度大、人才需求多样化等。为应对这些挑战,探索创新管理策略迫在眉睫,这对推动智能电网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技术融合创新

(一)物联网技术应用

在智能电网电力工程建设中,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设备的互联互通与智能化管理。通过在电力设备上部署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如温度、湿度、振动等,将这些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实现设备状态的可视化监测。例如,对变压器进行物联网改造,利用传感器监测油温、绕组温度等参数,当数据超出正常范围时,系统自动预警,提前安排维护检修,避免故障发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电网运行可靠性。

(二)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助力

大数据技术能够收集、存储与分析海量电力数据,挖掘潜在价值。从电力负荷预测角度,整合历史负荷数据、气象数据、用户用电习惯等多源信息,运用数据挖掘算法精准预测负荷变化,为电网调度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发电计划,降低运行成本。云计算为大数据处理提供强大算力支持,将复杂的数据分析任务迁移至云端,减轻本地计算负担,电力企业可按需租用云计算资源,灵活应对数据处理高峰需求,提升管理效率。

(三)智能巡检技术推广

采用无人机巡检、机器人巡检等智能巡检技术替代传统人工巡检。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红外热像仪等设备,可对输电线路进行快速、全方位巡查,克服复杂地形与恶劣天气限制,及时发现线路缺陷、异物悬挂等问题。变电站内,智能机器人按照预设路径巡检,自动识别设备外观异常、刀闸开合状态等,实时上传巡检结果,提高巡检准确性与效率,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三、管理模式优化创新

(一)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践行

将全生命周期管理贯穿电力工程建设全过程,涵盖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到退役拆除阶段。在规划设计阶段,综合考虑智能电网未来发展需求、技术演进趋势与成本效益,优化设计方案;施工建设时,严格把控质量、进度与成本,加强各参建单位协同;运营维护阶段,利用智能监测技术实时掌握设备状态,基于数据分析实现预防性维护;退役拆除阶段,合理规划资产处置,回收利用资源,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提高工程综合效益。

(二)协同管理机制强化

智能电网建设涉及电力企业内部多部门以及外部供应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众多主体,构建高效协同管理机制至关重要。建立统一项目管理平台,各方实时共享工程信息,包括设计图纸、施工进度、物资供应等,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无缝对接。通过定期召开协同会议、制定联合工作计划等方式,加强沟通协调,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三)精益化管理深入实施

引入精益化管理思想,消除电力工程管理中的浪费与低效环节。在成本管理方面,精细核算每一项工程费用,从设备采购、施工人力到运维成本,通过优化流程、招标竞价等手段降低成本。在质量管理上,强化质量标准执行,将质量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运用质量工具持续改进质量问题。在进度管理中,采用关键路径法、挣值分析法等工具,精准监控进度偏差,及时调整资源分配,确保工程按时完工。

四、人才培养创新

(一)复合型人才需求分析

智能电网的技术融合特性决定了其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这类人才不仅要精通电力专业知识,熟悉电气设备原理与电网运行规律,还需掌握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跨学科知识。例如,从事智能电网调度工作的人员,既要具备传统电网调度的电力系统分析能力,又要能运用大数据分析、智能算法进行优化调度,还需了解通信网络架构保障指令传输顺畅。

(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1.高校教育改革

高校电力相关专业应调整课程体系,增加智能电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课程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电力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实际智能电网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行业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在职培训强化

2.电力企业针对在职员工开展常态化、多样化培训。组织内部技术专家授课,分享智能电网 新技术应用经验;选派员工参加外部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拓宽视野;设立企业内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学习资源,方便员工自主学习,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

(三)人才激励机制完善

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设立技术创新奖励基金,对在智能电网建设中提出创新性管理方案、研发新技术应用的团队或个人给予物质奖励;提供晋升通道,将技术创新成果与员工职业发展挂钩,优先提拔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营造良好创新氛围,鼓励员工勇于尝试新技术、新方法,容忍失败,为人才成长创造宽松环境。

五、风险防控创新

(一)智能电网特有风险识别

智能电网面临网络安全风险,随着电网智能化程度提高,大量智能设备接入网络,如智能电表、分布式能源控制器等,网络攻击面增大,黑客可能入侵篡改电力数据、干扰电网运行指令,引发停电事故。此外,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带来的间歇性、波动性发电问题,对电网稳定性造成冲击,如风电、光伏发电的出力受自然条件影响,在极端天气下可能出现出力骤减或骤增,威胁电网供需平衡。

(二)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建立智能电网风险评估模型。以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为例,从网络架构脆弱性、入侵检测能力、数据加密强度等多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实际监测数据,对网络安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划分风险等级,为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提供依据。针对新能源接入风险,综合考虑新能源装机容量、出力特性、电网调节能力等因素,评估其对电网频率、电压稳定性的影响程度。

六、结论

智能电网建设中的电力工程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技术、管理、人才与风险防控多个维度。通过推进技术融合创新,优化管理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强化风险防控,能够有效应对智能电网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升电力工程管理水平,保障智能电网高效稳定运行。未来,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管理创新策略需不断进化,持续为电力行业发展注入活力,推动能源转型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勇军,刘轩,陈泽兴等. 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43(19):148-153.

[2]黄小庆,陈铁,肖俊先等.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智能电网分布式协同控制技术[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37(08):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