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赵盼亚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510000

摘要:“三全育人”理念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指导方针,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的协同作用。本文通过实证调研与案例分析,揭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校企协同不足、过程衔接断层及资源整合低效等问题,提出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优化全生命周期管理路径、整合数字化育人资源的创新策略。研究表明,通过制度设计、技术赋能与文化浸润的深度融合,高职院校可显著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协同机制;数字化转型

引言: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学生管理模式面临从“管理导向”向“育人导向”转型的迫切需求。然而,传统模式中“重技能轻素养”“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日益凸显,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校企协同育人流于形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教育部2022年发布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基于对全国12所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仅34%的院校建立校企联合管理机制,58%的学生反映实习阶段职业指导缺失,73%的院校存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制约职业教育育人质量的提升,亟需通过系统性创新路径予以解决。

一、全员育人理念下的多元协同机制构建

传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长期依赖辅导员与学工部门主导,企业、家庭及学生自身的参与度严重不足。以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引入美的集团技术骨干担任实践导师,企业导师占比达32%,实习阶段管理参与度提升至78%,有效弥补了企业主体缺位的短板。企业导师的职责不仅限于技能指导,还需参与职业素养评价,例如在实习期间定期提交《职业行为观察报告》,将学生的团队协作、责任意识等软技能纳入考核体系。家校协同方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开发“家校通”数字化平台,定期推送学生成长报告并举办线上家长课堂,使家长参与率从15%提升至63%。该平台包含“学业预警”“心理动态”“实习进展”三大模块,家长可通过实时数据了解学生状态,并参与线上家校联席会议。学生自治能力的培育亦成为关键突破点,数据显示参与学业互助、创新创业等自治小组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平均分高出普通学生11.6%。例如,江苏某高职院校成立“学生发展中心”,下设学业帮扶站、心理互助社、创客工坊等分支,学生通过自主申报项目、组织活动积累“成长积分”,积分与评优评先直接挂钩。这些实践表明,构建“学校主导、企业参与、家庭联动、学生自育”的协同网络,能够显著提升育人实效。

二、全过程育人视角下的动态管理路径优化

高职院校需围绕学生成长全生命周期设计动态管理链条。新生入学阶段,职业认知教育与心理适应性训练成为关键。某高职院校通过组织企业参观与行业大师讲座,使新生专业认同度提升29%,同时引入“霍兰德职业测评+心理沙盘”工具建立心理健康动态预警机制。专业学习阶段,课程思政与技能竞赛的深度融合成为亮点,机械专业教学中融入“高铁焊接大师李万君”案例后,课程思政满意度从58%跃升至86%;“以赛促学”计划的实施使87%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院校建立起竞赛育人长效机制。顶岗实习至就业阶段的管理衔接尤为重要,部分院校在企业车间设置“工匠文化墙”,邀请劳模开展“车间思政课”,并将离职率高于30%的企业纳入合作退出机制,确保职业素养培育贯穿始终。这一系列举措表明,全过程育人需通过阶段性目标的精准设计与资源衔接,形成教育闭环。

三、全方位育人资源的整合与生态构建

资源整合效率低下是制约高职院校育人质量提升的核心难题。重庆某高职院校数控专业通过建设“理论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企业工作站”三维教学空间,引入VR设备模拟复杂工艺操作,使学生掌握效率提升40%,凸显了课程与实践资源的深度融合价值。文化育人方面,“技能文化节”,“工匠精神微电影”等品牌活动与“云职教”APP的线上线下联动,成功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共生传播。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为资源整合注入新动能,某国家“双高计划”院校采集5000余个学生行为数据标签,通过AI算法生成“成长雷达图”,为36%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干预方案,使学业预警率下降22%。这种“数字画像”技术不仅优化了管理精度,更推动资源分配从粗放式向精准化转型。

四、现实挑战与系统性破局路径

尽管创新模式成效显著,高职院校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校企协同育人大多停留在协议层面,85%的校企合作未约定具体育人责任条款,导致企业参与浮于表面。实习阶段的思政教育覆盖率仅29%,某院校机械专业学生实习期间违规操作率达15%,暴露过程管理的断裂化问题。资源整合低效现象同样突出,实训设备利用率不足50%,虚拟仿真资源闲置率高达70%,部分院校课程思政存在“贴标签”倾向。对此,构建“四力联动”治理体系成为破局关键:通过出台《校企协同育人实施细则》强化制度驱动力,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不可篡改的学生成长数据链提升技术支撑力,实施“增值性评价”关注能力提升幅度完善评价引导力,将企业6S管理标准融入宿舍文化建设增强文化浸润力。流程再造方面,“PDCA+双循环”管理模式通过大数据制定个性化方案、数字孪生技术优化决策、三级预警指标实时监控、双循环反馈机制持续改进,形成管理闭环。

五、实践案例验证与成效分析

创新路径的有效性已在部分院校得到充分验证。某国家“双高计划”院校推行“三全育人积分制”,将思政学习、技能竞赛等转化为积分并与奖学金挂钩,使学生第二课堂参与率从41%跃升至89%;与华为合作成立的“ICT学院”由企业派驻导师参与课程标准制定,华为认证获取比例从15%提升至63%。实施后,该校毕业生雇主满意度达94%,起薪高于区域平均28%,并连续三年斩获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社会服务层面,通过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27项、开展“技能扶贫”培训乡村工匠2800人次,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双向对接。这一系列成果表明,“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地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依赖具体举措的精细执行与持续迭代。

结束语:“三全育人”理念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了系统性改革框架。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优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深化数字技术赋能,能够有效破解传统管理的碎片化困境。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完善企业参与激励机制、开发智能化管理工具,推动职业教育从“标准化批量培养”向“个性化精准育人”转型,为制造强国建设输送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五部门.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Z]. 2022.

[2] 王屹. 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J]. 教育研究, 2023(4): 112-120.

[3] 张华.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

[4] 李红梅. 大数据驱动的高职精准思政教育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5): 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