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下高中生物真实性学习路径分析
陈燕
鄂尔多斯衡水实验中学 内蒙古自治区 鄂尔多斯 017000
摘要:研学活动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让学生走出书本,亲身去体验、去探索。这样学生不仅能高效掌握生物知识,还能在实践中锻炼思维、提升探究能力等,从而实现生物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鉴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了研学旅行背景下高中生物真实性学习的相关内容,通过分析高中生物真实性学习的价值,详细阐述了在研学旅行中实现高中生物真实性学习的路径,希望能够为高中生物教学与研学旅行的有效融合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以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研学旅行;真实性学习;学习路径
引言
高中生物学科,既有复杂的理论知识,又十分注重实践操作。一直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知识,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模式下,学生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充分满足他们对生物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探索渴望。真实性学习主张把学习放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能把学过的知识用来解决现实问题。而研学旅行,能够让学生告别教室的局限,走进大自然、踏入社会,亲身体验各种生物现象。在真实的场景中,他们可以尽情观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这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还能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全方位提升综合素养。
一、高中生物真实性学习的价值
(一)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知识又多又抽象,很多内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干巴巴地讲解,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时间一长,还容易觉得枯燥,提不起学习兴趣。而真实性学习倡导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物世界,让学生能直接看到各种珍稀动植物长什么样,它们平时是怎么生活的,还能观察生态系统是怎么运转的。这种实实在在的体验,比从书本上看文字更有趣,能一下子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想更加深入了解,自然而然就对生物学科产生浓厚兴趣。
(二)提升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
真实性学习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生物知识。就拿研学旅行来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碰到各种真实的生物问题,这时候,就得开动脑筋,把课堂上学到的生物学原理拿来分析问题、找到解决办法【1】。如此一来,学生不再是机械地死记知识,而是实实在在地理解了知识的真正含义,也清楚了在哪些场景能派上用场。这样,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变强了,解决实际问题时也更得心应手。
(三)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生物学科想要不断进步,科学探究至关重要。真实性学习就给学生创造了开展科学探究的好机会。尤其是在研学旅行时,学生能接触到丰富多样的生物现象。面对这些现象,学生可以大胆提出问题,然后自己琢磨着设计实验方案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了提出合理假设的方法,学会了怎样收集有用的数据,也懂得如何分析得出的结果。长此以往,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便能得到增强。
二、研学旅行下高中生物真实性学习的路径
(一)精心规划研学旅行目的地
生物学科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其知识源于对大自然和生命现象的深入探究,这就决定了生物研学旅行地点的选择必须慎之又慎。合适的目的地,能够营造出一个充满生机与趣味、丰富多元且真实可感的学习环境。当学生踏入这样的环境,内心探索知识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不由自主地全身心投入其中,尽情领略生物知识的独特魅力。而农业示范园区是生物研学中的重要阵地。学生走进这里,能够接触到各式各样先进的植物栽培技术【2】。就拿无土栽培来说,这一技术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种植观念。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植物在脱离熟悉的土壤环境后,如何巧妙地借助科学配置的营养液,茁壮成长。在观察不同蔬菜生长周期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植物生理知识,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理论,与眼前实实在在的农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他们不再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将其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实践认知,切实提升了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深刻领悟到生物知识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二)设计基于真实问题的研学任务
设计基于真实问题的研学任务是推动学生深入学习的核心动力。它能打破传统学习中被动接受知识的沉闷局面,充分调动起学生内心深处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吸纳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调用课堂所学,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湿地研学为例,教师就需要紧密围绕此次研学的目标,设计贴合现实的问题,像是“湿地面积减少对当地鸟类生存有何影响?”便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典型问题【3】。基于这个问题,学生在进行湿地研学之旅时,首要任务便是实地观察湿地中鸟类的种类与数量。他们手持记录本,仔细记录不同时段、不同区域鸟类的活动踪迹。与此同时,学生还得深入调查湿地周边的人类活动,留意是否存在过度开垦导致湿地面积缩减,或者工业污染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等不良现象。此外,还需要收集并分析湿地面积变化的数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自觉运用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关系等课本知识。他们会深入思考湿地面积缩小后,鸟类原本适宜的生存空间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也会借助食物链原理,仔细分析湿地生态变化对鸟类食物来源造成的影响。这样一来,学生就能逐步学会将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巧妙转化为解决现实生物问题的有效方法,真正达成知识的学以致用,切实提升生物学科素养。
(三)加强研学旅行中的教师指导
高中学生在生物知识储备和科学探究经验方面相对不足,一旦投身于生物研学活动,面对复杂多变的真实场景,极有可能陷入困境,感到不知所措。以野外植物调查研学为例,学生站在广袤的大自然中,面对种类繁多的植物,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的指导可以为学生的研学提供明确方向。教师首先会耐心地教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植物识别方法,例如,详细讲解如何仔细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从植株的整体高矮、茎干的质地粗细,到叶片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等,这些看似细微的差别,都是识别植物的重要线索【4】。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检索植物图鉴,让学生明白如何通过图鉴中的信息,快速准确地找到对应的植物种类。当学生遇到不认识的植物时,教师也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们从叶片形状、花朵结构等关键部位进行分析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依据特征进行推理判断的科学思维习惯,从而使整个研学活动能够顺利推进,最终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能够为高中生物真实性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着重于研学旅行的研究,并通过精心规划研学旅行目的地、设计基于真实问题的研学任务、加强指导等策略,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在高中生物真实性学习中的作用,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解决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优化研学旅行与高中生物教学的融合模式,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维军.基于研学旅行的高中生物真实性学习路径探究[J].教学与管理,2024,(16):57-61.
[2]楚晓娟.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研学旅行案例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23.
[3]吴玲.高中生物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0.
[4]何璐.研学旅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