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路径研究
许毛毛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330100
摘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前,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面对这一现状,我们亟需深入剖析其成因,进而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育路径。这对于培育新时代好青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立德树人;家国情怀;培育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而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德树人与家国情怀培育的内在关联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了家国情怀的培育目标
高校教育的核心在于立德树人,旨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其中立德是前提习总书记说过“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对大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育,旨在完善思政教育,提升教育水平,培育有情怀、有品质的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关键在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只有深刻理解其内涵,才能完成家国情怀培育目标。立德树人明确了家国情怀培育的方向,提供了政策依据。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家国情怀培育至关重要,不仅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还关乎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因此,高等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构建家国情怀培育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二)家国情怀培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要求高校明确培养目标、方式及对象,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感与博大胸襟。家国情怀培育与立德树人目标一致,不仅强化爱国情感,还促进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它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以理论课为主线,完善培育体系,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与责任感,培养包容世界的胸襟。家国情怀培育旨在培养爱党、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人才,是立德树人核心要求的体现,也是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必然之举。
二、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理论渊源
(一)根植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家国情怀的相关理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并未对家国情怀进行系统性的探讨和明确的界定。然而,在他们的理论著作中,广泛涉及了国家、民族、家庭以及无产阶级等多个方面的论述。通过对这些分散的论述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思想。这些都为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的研究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家观的培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3]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家国教育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培养对国家的忠诚和认同感,并倡导将个人意识融入国家观念,以促进社会稳定。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深植于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情感,它与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情怀强调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与忠诚,体现了个人与集体、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共同体意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理论则揭示了无产阶级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角色,强调了集体利益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实现。
家国情怀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责任感和共同体意识,与马克思主义中无产阶级对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体的认同和责任感不谋而合。家国情怀不仅是个体情感的流露,更是一种使命感,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理论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实践这种使命感的理论基础,它指导我们认识到个人价值的实现与集体利益的维护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的自由和解放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因此,家国情怀与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理论在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上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家国情怀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同构”政治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同样是家国情怀的政治与思想基础。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墨客便以诗词歌赋为媒介,抒发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情感与忠诚执着,无论是《礼记》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这些文章都深刻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家国情怀的崇高追求。同时,无数为国家民族不惜牺牲自身并留下豪言壮志,比如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综上所述,家国情怀不仅是个体情感的流露,更是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它构成了中华儿女的精神内核和道德基石。在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家国情怀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等。这种观念促使人们深刻认同共同体,并承担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近年来,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冲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企图通过文化输入的方式渗透其思想和价值观等,以此来淡化大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动摇了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家国情怀的培养,不仅是个体成长的内在需求,更是推动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三)根植于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十分重视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曾在多个重要场合作出相关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4]家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个人、家庭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他强调,严以修身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前提,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塑造对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也指出,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新时代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在实践中践行这一理念,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家国情怀思想,还体现了开放包容的道德格局与品质。他强调,我们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为解决人类共同的发展难题提供中国方案。这种“兼济天下”的大国担当和世界胸怀,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也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路径
“教育对象到了哪里,教育也应该追踪到哪里,在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过程中努力做到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在多样中实现引领”[5]。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培育家国情怀,首先是要德育为先,注重品德修养,注重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新时代好青年。在家国情怀的培育中,这一特点体现为强调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德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其次是要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在家国情怀的培育中,这一特点体现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和行为实践,引导学生形成深厚的家国情感,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深化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应紧密贴合大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引导大学生不仅掌握家国情怀的基本概念,更能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深远意义与价值,通过积极的思维锻炼与价值辨析,促使他们主动提升对家国情怀内涵的认知层次。最终,将这份深刻的认知内化为个人坚定的信念,外化为不断精进自我、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与发展之中的实际行动,实现个人价值与家国情怀的和谐统一。
(一)拓宽培育渠道,丰富培育内容
为了全面而深刻地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我们要采取多元化、创新性的策略,积极拓宽培育的广度与深度。在培育渠道的拓展上,我们应超越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学习平台。
线上方面,积极开发并推广一系列高质量的家国情怀在线课程,运用视频、动画、VR等多媒体手段,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家国情怀主题的话题讨论、故事分享和互动交流,让年轻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家国情怀的温度与力量。线下方面,社会实践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桥梁。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亲身体验国家发展的脉搏,感受家乡变化的喜人成就,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与认同。此外,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学校应精心策划和组织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邀请时代楷模等讲述家国故事,传递正能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培育内容的丰富性上,我们应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既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将国家发展战略、国际形势变化、科技创新成果等纳入教学内容之中。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家国情怀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局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二)创新培育理念,探索教育新径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指引下,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培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侧重于知识灌输,而新时代教育理念则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应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在教育方式上,也应打破陈规,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创新举措,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助力他们成长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新时代好青年。同时在培育理念上,除了课堂的知识传授,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感悟,引导他们通过实践践行家国情怀。同时,还可以与社区、企业等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能力,还能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家国情怀,为社会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营造培育环境,融入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历程中璀璨夺目的瑰宝,不仅承载着先辈们不懈奋斗的光辉历史,更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精神与价值观的重要桥梁。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深入挖掘并有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塑造正确的三观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当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使之成为滋养学生的心灵。如组织系统性的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讲座和展览等,这样的体验,能够直观而深刻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对家国情怀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更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入挖掘红色历史事件和人物,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理解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
四、结语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通过这些全方位、多层次的举措,助力于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好青年。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还能在他们的心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让这种情感在他们未来的成长道路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以践行家国情怀为归宿,致力于将家国情怀转化为报国之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项目编号:SZZX-22-02).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0.
[4]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281-282).
[5]冯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J].思想理论教育,2017,(7):4-9.
[作者简介] 许毛毛,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