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环境下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服务效能提升策略
冯兆刚 宋梅梅 吕辉
1. 德惠市用地服务工作站 2. 德惠市城乡规划勘察设计院
一、新政策环境对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核心要求
近年来,我国国土资源领域政策法规持续完善,2020 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强调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平衡,2021 年实施的新《档案法》明确了档案数字化、开放利用的法定责任,加之“放管服”改革、大数据发展战略等政策的推进,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划定了新的发展框架。
新政策环境的核心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公开化,要求国土资源档案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向社会公众和政务部门提供更便捷的查询服务,支撑政务透明与公众监督;二是管理数字化,明确档案数字化转型的法定地位,要求实现档案收集、存储、利用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三是安全规范化,强化对涉密档案和敏感信息的保护,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防范信息泄露风险。
这些要求倒逼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从传统的“重保管、轻利用”模式向“保管与利用并重、服务与安全兼顾”的现代化模式转型,服务效能成为衡量管理水平的核心指标。
二、当前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服务效能的现存问题
(一)服务理念滞后,供需匹配度低
部分地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仍延续“被动服务”理念,以满足基本查询需求为目标,缺乏对用户需求的主动挖掘。例如,企业在土地开发过程中需要的历史权属档案、规划调整记录等复合型信息,往往需要多次申请、跨部门查询才能获取,服务的精准性和主动性不足。同时,公众对国土资源档案的利用需求已从单纯的凭证查询向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延伸,但现有服务多停留在档案复印、信息告知层面,难以满足深层次需求。
(二)技术应用薄弱,数字化转型缓慢
尽管新《档案法》推动了档案数字化进程,但实际应用中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是数字化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采用的档案格式、元数据规范存在差异,导致跨区域档案共享困难;二是技术工具单一,多数单位仅实现档案扫描存档,缺乏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档案智能检索、防伪溯源中的应用;三是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早期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存在扫描模糊、信息缺失等问题,影响利用效率。
(三)资源整合不足,协同机制缺失
国土资源档案涉及土地、矿产、测绘等多个领域,分散在自然资源、住建、农业等多个部门,形成“信息孤岛”。由于缺乏统一的协同管理机制,跨部门档案查询需要层层审批,流程繁琐。例如,在不动产登记工作中,需要调取土地权属、规划许可等多部门档案,但因数据未打通,工作人员需手动核对信息,既增加了工作负担,也降低了服务效率。此外,档案资源的重复采集、重复存储现象普遍,造成资源浪费。
(四)安全体系不完善,风险防控能力弱
新政策在强调档案开放利用的同时,对安全防护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当前管理中仍存在安全隐患。一方面,部分单位对档案信息的分级分类不明确,涉密档案与非涉密档案的管理边界模糊,存在“过度保密”或“保密不严”的现象;另一方面,数字化档案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滞后,面临病毒攻击、数据篡改等风险,且缺乏完善的应急处置机制,难以应对突发安全事件。
三、新政策环境下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服务效能提升策略
(一)创新服务模式,构建精准化服务体系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推动服务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供给”转变。一是建立用户需求调研机制,定期收集政府部门、企业、公众等不同群体的档案利用需求,形成需求清单并动态更新;二是开发个性化服务产品,针对土地审批、不动产登记等高频业务,整合相关档案信息,提供“一站式”查询服务;针对学术研究、规划编制等需求,推出档案数据分析报告,提升服务的深度和附加值;三是优化服务流程,简化查询申请、审批环节,推行线上预约、快递送达等服务方式,缩短服务响应时间。
例如,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依托“互联网 + 政务服务”平台,将土地权属档案、规划档案等整合为“不动产登记档案专题库”,用户通过身份验证即可在线查询相关信息,查询时间从原来的3 个工作日缩短至2 小时,服务效率显著提升。
(二)强化技术赋能,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
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加快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一是统一数字化标准,依据《数字档案管理软件功能要求》《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规范档案数字化格式、元数据采集和存储要求,实现跨区域、跨部门档案的互联互通;二是引入智能技术工具,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发智能检索系统,支持关键词、语义联想等多种查询方式,提高检索准确率;运用区块链技术对档案流转过程进行全程存证,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三是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建立数字化档案质检机制,对扫描件清晰度、信息完整性进行定期核查,对不合格档案及时补正,提升数据可靠性。
(三)推进协同管理,实现资源高效整合打破部门壁垒,构建跨区域、跨部门的档案协同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统一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平台,整合自然资源、住建、农业等部门的档案资源,实现数据集中存储、统一管理;二是健全协同工作制度,明确各部门在档案收集、录入、更新等环节的职责,建立“一次采集、多方共享”的数据采集机制,避免重复劳动;三是推进档案信息共享应用,与政务服务平台、不动产登记平台等实现数据对接,支撑跨部门业务协同办理。
例如,江苏省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建立“国土资源档案协同管理联盟”,实现了沪苏浙皖四地土地、矿产档案的跨省共享,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中,相关部门通过联盟平台快速调取跨区域档案信息,为项目审批节省了大量时间。
(四)完善安全体系,筑牢安全防护屏障
坚持“安全与利用并重”原则,构建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健全分级分类管理制度,依据《档案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规,对档案信息进行密级划分和风险评估,明确不同密级档案的管理流程和利用权限;二是强化技术防护能力,采用防火墙、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保障数字化档案的存储和传输安全;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漏洞检测和风险评估,及时修补安全隐患;三是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制定数据备份、灾难恢复等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
四、结论
新政策环境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提升服务效能是适应政策要求、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技术赋能、推进协同管理、完善安全体系等策略,可有效破解当前管理中存在的服务滞后、技术薄弱、资源分散、安全不足等问题,推动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向精细化、智能化、协同化、安全化方向发展。
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政策解读与执行力度,完善配套制度,确保各项策略落地见效,使国土资源档案真正成为支撑国土资源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
参考文献
[1] 王英玮 . 档案管理学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9.
[2] 丁海斌 . 新时代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J]. 档案学研究 ,2020(02):11-17.
[3] 刘越男 . 数字时代档案治理的内涵与路径 [J]. 中国档案 , 2021(05):32-34.
[4] 张照余 . 档案法规学新论 [M].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20.
[5] 黄霄羽 . 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J]. 档案学通讯 , 2019(06):4-9
冯兆刚 男 宋梅梅 女 吕辉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