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政策下小学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策略

作者

崔明尧

吉林省敦化市第六小学校133714

摘要:“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在此背景下,小学体育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探讨了“双减”政策下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高质量发展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学生在小学阶段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和心理认知逐步完善的重要阶段,体育活动能够为其提供全面锻炼和情绪调节的有效途径。在系统化体育教学中,通过科学设置跑跳、投掷、体能训练等内容,使学生在持续运动中改善心肺耐力、骨骼强度与协调能力,减少久坐带来的健康隐患。通过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内啡肽等生理反应,学生的紧张情绪与心理压力得到有效释放,进一步提升心理弹性和抗挫能力。在规范课堂中形成的节奏性与参与感,还能带动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作息,强化身心协同发展,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体质与情绪基础。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实践场景,在不断变化的对抗与协作过程中,学生逐步建立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认知。通过参与接力跑、球类比赛等团队项目,学生不仅要完成动作技能,还需与同伴协调配合,遵守规则,理解胜负结果,逐步形成尊重差异、公平竞争和团队合作的社会意识。在集体氛围中获得认可与激励,有助于构建自信心与归属感,促进个体在集体中的社会性成长。这种在体育教学中形成的行为模式与情感体验,将为学生今后的社会交往能力提供深层次支持,增强其在多变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人际互动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体育教育在国家课程体系中承担着落实“五育并举”的现实功能,尤其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发挥着联结与支撑作用。体育课程不仅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更通过过程中的坚持与挑战磨练其意志品质,塑造敢于拼搏、乐于协作的精神风貌。体能训练中伴随的情绪调节和目标实现,能够强化学生对学习成效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业状态与心理状态的双重优化。在融合艺术审美、劳动实践和道德教育的运动情境中,学生对规则、努力与尊重的理解逐渐深化,构建起全面发展的认知基础,使体育教育真正成为培养身心俱健新一代的重要引擎。

二、小学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一)优化体育课程设置

在落实“双减”政策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重新审视和科学规划小学体育课程设置,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课程设置应基于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结合各年级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兴趣发展需求与体质差异,设计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拓展的课程体系。学校应打破以往体育课程单一的内容结构,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并存的项目,在传统体育项目基础上融合民族特色项目、团体合作运动等,引导学生在多样化体验中培养运动兴趣。每一节课应有明确的目标设定和能力导向,教学过程需紧扣课程标准,避免形式化运动替代专业教学。同时,应根据天气和场地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确保课堂具有安全性和连贯性。课程应重视运动技能与健康知识的双向渗透,使体育课堂不仅是运动锻炼的场所,更是促进学生体育认知、规则意识、团队协作等核心素养提升的主阵地。

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小学体育教师在落实“双减”政策、推动体育课程高质量发展中处于关键地位,其专业能力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深度与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运动技术技能、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因材施教的能力,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学校应建立系统化的专业培训机制,邀请专家定期开展专题讲座、观摩课评析、体育教学成果展示等活动,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学工具与科学训练方法。同时,应鼓励教师跨学科交流与学习,提高其在体育与健康教育、心理调适指导等方面的综合教育素养。针对年轻教师的职业成长,应通过“师徒帮带”机制促其快速成长,资深教师则可引导其反思教学行为、优化课堂管理,推动形成专业互助共同体。教学评价体系也应由学生满意度、课堂反馈、活动组织成效等多维指标构建,科学、公正地反映体育教师的教学成果,激发教师内在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

加强体育设施和资源建设

完善的硬件设施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小学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条件,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学校在资源投入方面应突出“实用性”和“多样性”原则,优先保障标准化操场、安全合规的器材室、多功能运动空间的配备与维护。现有设施应定期检查与升级,排查安全隐患,确保每一位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都能获得充分保护。资源建设还应注重区域差异与城乡均衡发展,通过校际资源共享、建立“体育资源池”等机制,让优质体育设备和课程内容惠及更多学生。同时,应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数字体育资源平台,整合视频教学、体育健康评估、在线训练指导等内容,为师生提供可视化、可重复使用的学习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已有器材的多重功能,设计合理搭配使用的教学活动,提升设施的使用效益与教学效果。在资源拓展方面,学校可联合体育社团、专业运动机构共同开展课程研发和实践指导,构建开放融合、协同共享的资源支持体系。

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小学体育教育的推进不仅依赖课堂教学,更需家校合力共同塑造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与健康意识。构建紧密的家校沟通机制,是实现体育育人功能最大化的关键路径。学校应主动向家长普及体育教育的价值,开展体育家庭指导活动,让家长理解运动对孩子身心健康和意志品质的积极作用。通过家长会、校讯通平台、家庭体育打卡任务等形式,建立双向沟通渠道,引导家长合理安排子女课余运动时间,避免体育锻炼成为学业负担的牺牲品。教师应定期反馈学生体育表现和体质变化,给予个性化的运动建议,让家庭运动更具针对性与成效。在课外活动设计中,鼓励组织家长参与的亲子运动会、家庭健康挑战赛等项目,增强亲子互动与家庭参与度,营造积极支持体育锻炼的家庭氛围。在全员育人理念指引下,家校双方应共同制定体育成长目标,围绕学生兴趣与发展阶段不断调整育人策略,真正实现“课上有训练、课下有锻炼、家中有陪伴”的体育教育生态。

结束语:“双减”政策为小学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师素养、完善设施建设和构建家校协同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品质的新时代青少年。

参考文献

1.杨钟.双减政策下小学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策略[J].教育学,2023,43(03):130-135.

2.曾洁,张明华.“双减”政策下小学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策略[J].教育学,2023,43(03):14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