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为笔,奉献为墨
蒋枚玲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引言:陶行知提出“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理念,这里的“ 生活” 既包括课堂活动、日常生活,也包括通过数字设备接触到的广阔世界——如线上博物馆里的文物故事、纪录片中的自然奇观、社交媒体上的真实事件。这些数字化的生活场景,成为学生跨媒介写作的灵感,既能让他们找到“ 属于自己的表达密码” ,又能在整合数字素材的过程中观察与思考生活,体现小学生的独特创作视角与人文情怀。教师以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为指导,搭建数字化的写作支架,支持学生掌握“ 文字+图像 + 音频”的跨媒介表达技巧,并在“ 做中学” 中理解数字背后的人文价值,实现“ 以数字为桥,以人文为魂” 的写作能力进阶。
一、结合课标要求,取镜数字生活
培养学生的写作敏感力是小学语文跨媒介写作教学的关键所在。在“ 数字人文” 视角下,培养学生的写作敏感力不仅是要让他们看到一件事、围绕一个主题、结合一篇材料能够立刻提炼出写作主旨唤醒写作灵感,明确写作方向,还能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元数字媒介中,敏锐捕捉可转化为文字的关键信息,建构“ 媒介感知—意义提炼—文字表达” 的连贯思维链。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对数字媒介的洞察力和对有效信息的捕捉力,让他们在数字情境中洞察生活本质、捕捉灵感碎片,使写作既充满童真童趣,又具备真实的生活温度与思考深度。“ 新课标” 明确要求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需“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这与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的教育精神不谋而合。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身边的传统文化” 单元为例,该单元写作要求是“ 介绍一种自己了解的传统文化,写出它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生活在数字时代的小学生,摆脱对传统文化的“ 距离感” ,通过跨媒介方式深入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独特的表达视角,提升在跨媒介写作中整合数字素材、转化文字表达的能力。
一方面,利用 VR 技术让学生“ 沉浸式” 体验传统文化场景,如“ 走进” 苏州园林感受建筑之美、“ 置身” 端午龙舟赛现场体验民俗氛围;另一方面,通过班级数字平台分享多元媒介资源,包括家长拍摄的家庭包饺子、剪窗花的视频,社区非遗传承人制作糖画的纪录片片段,及学生自己收集的传统玩具(如陀螺、皮影)图片。随后提出问题链:在这些数字影像中,你印象最深的传统文化场景是什么?它有哪些让你觉得特别的细节?如果让你把这个场景写下来,你会先介绍什么、再描述什么?以此,鼓励学生结合数字素材,从家庭、社区、网络等不同维度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实现“ 数字媒介体验—生活记忆唤醒—写作思维激活” 的有效衔接。
二、梳理写作框架,创新写作思路
在跨媒介写作教学中,数字工具提供的丰富素材可能会让学生“ 信息过载” ,既不能有效地分辨“ 有用” 和“ 没用” 的资源,也不能有序安排利用资源,导致在构思框架时思路混乱,结构松散。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数字素材中梳理写作框架,既帮助学生建立有序的表达结构,又鼓励他们结合数字媒介特点,探索个性化的写作思路,真正实现“ 言之有物” 与“ 言之有序” 。
首先,依托数字素材,搭建个性化写作框架。“ 数字人文” 视角下,教师引导学生以数字素材为锚点,根据素材类型、内容关联及自身感知,搭建更具个性化的写作框架,让框架链接新颖的素材和独特的观点。例如,在“ 身边的传统文化” 写作中,学生通过数字工具积累了场景体验、家庭民俗视频、非遗纪录片片段等素材后,教师借助“ 数字素材思维导图” 工具,帮助学生梳理素材间的逻辑关系。如,先确定思维导图的核心节点(如“ 奶奶包饺子的视频” “ 糖画制作的纪录片” “ VR 中的苏州园林” 等),再围绕每个节点补充细节素材(如饺子的馅料搭配、糖画的颜色变化、园林的窗棂图案)与个人感受(如“ 包饺子时手上的面粉很痒” “ 糖画凝固时的脆响很有趣” “ 园林里的光影像在跳舞” ),最后,调整结构框架,如果要写“ 家庭中的传统文化” ,就构建“ 场景引入(家庭包饺子视频片段)—细节描写(馅料准备、擀皮手法)—情感表达(祖孙合作的温暖)”的框架;要写“ 非遗文化的魅力” ,就构建形成“ 现象表征(糖画纪录片画面)—过程拆解(熬糖、画形、凝固)—价值思考(非遗传承的意义)”的结构。
梳理架构让每个学生深度绑定写作结构与自身的素材积累、情感体验,或是以“ 情感” 为线索,突出真情实感;或是以“ 过程” 为脉络,展示传统文化的细节;或是以“ 美学” 为核心,挖掘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学生通过梳理框架,掌握不同写作框架的结构,提升结构化表达的主动性与灵活性。
三、融合媒介特性,优化表达形态
跨媒介写作的核心优势在于“ 媒介融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打破“ 纯文字写作” 的思维定式,结合图像、音频、视频等数字媒介的特性,优化表达形态,让文字表达既保留传统写作的细腻,又兼具数字媒介的生动性与互动性。
首先,借鉴“ 镜头语言” 优化叙事方式。数字素材中的图像、视频本质是“ 动态或静态的镜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镜头语言转化为文字叙事逻辑。如,在描述“ 端午龙舟赛体验” 时,鼓励学生模仿视频的“ 全景镜头—特写镜头—慢镜头” 思路:先用全景式文字描绘“ 江面上十几艘龙舟一字排开,岸边挤满了挥舞彩旗的观众” (对应 VR 全景场景);再聚焦特写“ 鼓手青筋暴起的手臂,划手们整齐划一的船桨” (对应 VR 中的特写画面);最后用慢镜头式表达“ 龙舟冲过终点时,水花溅起又缓缓落下,像在为胜利鼓掌” (结合 VR 沉浸式体验的细节记忆)。这种表达思路让文字叙事更具画面感,令读者“ 身临其境” 般地感受传统文化场景。
其次,引入“ 音频元素” 丰富情感表达。数字素材中的声音(如饺子下锅的“ 咕嘟” 声、糖画制作的“ 滋滋” 声、园林里的鸟鸣声)是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 声音记忆” 融入表达思路,让文字附带“ 听觉想象” 。如,写“ 家庭包饺子” 时可设计“ 声音线索” :开篇以“ 厨房里传来‘ 咚咚’ 的剁馅声,那是妈妈在准备饺子馅” 引入场景;中间用“ ‘ 哗啦’ 一声,爸爸把擀好的饺子皮洒在面板上,像撒了一层薄薄的雪” 增添画面活力;结尾以“ 饺子出锅时,‘ 呼呼’ 的热气裹着香味飘过来,奶奶笑着说‘ 快吃,趁热’ ” 传递温暖情感。声音元素的加入,让写作思路更具层次感,也让情感表达更真实可感。
结语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指导下,结合课标取镜生活、梳理框架创新思路、融合特征优化表达,这三个做法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深刻的、个性化的写作思维,帮助学生摆脱传统思维框架束缚,激发无限的写作想象力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吴涓.数字化时代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试题与研究,2025,(17):154-156.
[2]张迎.陶行知“ 生活教育” 思想下的小学习作教学研究[J].求知导刊,2024,(16):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