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成本控制与造价管理
蒋显和
重庆美源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摘要:建筑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与造价管理贯穿于项目全周期,是保障工程投资效益与质量水平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成本控制机制不仅提升资源使用效率,还能有效防范预算超支与管理漏洞。本文围绕施工成本控制与造价管理的关键环节,系统分析其组成结构与控制策略,探讨在实际施工组织与执行中的应用路径与管理技术,旨在为建筑工程项目提供系统的成本优化支持,提升项目整体经济性与管理科学性。
关键词:施工成本;造价管理;控制策略
一、建筑施工成本构成与控制要素分析
(一)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构成界定
施工成本按构成类型可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个主要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了施工阶段的成本总额。直接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费、材料费与施工机械使用费,直接关系到具体施工任务的完成,具有可量化、可归集、可直接控制的特征。人工成本随着施工强度与人员配置的变化而波动,是最易受到工期调整影响的成本项。材料成本受市场行情、采购策略及运输损耗等多重因素影响,控制难度相对较大。机械使用费则依据施工方案与设备台班定额执行,在大型工程中占比突出。
(二)成本控制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机制
建筑施工现场的实际运行中,成本控制受到计划精度、进度协调、技术方案与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波动性。工程前期计划偏差可能导致材料超额采购与人员资源浪费,形成初期成本压力。施工进度变动引发的资源重新调配与交叉施工往往增加临时支出,影响原有成本控制节奏。施工技术方案的优化或调整会改变用料标准与工序安排,进而影响成本测算结果。现场管理人员的组织能力、合同履行水平以及外部政策、市场价格变动、天气因素等,也可能成为不可忽视的变量。
(三)成本与造价管理协同机制的构建逻辑
施工成本控制需与造价管理形成协同机制,确保投资计划与现场执行的一致性与可控性。造价管理作为对工程经济全过程的预算、控制、核算与分析,其核心任务是对各类经济资源的配置进行定量分析与价值评估。施工成本控制则更多聚焦于项目实施阶段的资源配置与费用支出。两者在目标导向、数据支撑与执行策略上应保持高度一致。通过将合同价款管理、材料采购计划与成本预算表打通,可实现数据联动与信息互通。在工程变更与签证处理方面,造价管理提供变更价值依据,施工成本控制则负责执行与数据归集。
二、建筑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与造价管理的实施路径
(一)预算编制与成本预测的前置控制策略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第一步是科学编制施工预算,作为全过程成本管理的基准依据。预算编制需依据施工图纸、工程量清单、施工组织设计及市场价格信息进行全要素测算,确保数据全面、结构合理。在人工、材料、机械等分项预算中应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参数设定,既避免估算偏低造成执行困难,又防止偏高影响造价管控的精度。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更、停工、材料涨价等情况进行敏感性分析,可建立多情景成本预测模型,提升预算的前瞻性与抗风险能力。在预算执行阶段,需将预算指标细化至施工工序、分包单位与管理责任人,形成明确的成本管控责任链条。预算数据还应与合同价款管理系统同步嵌套,形成预算、合同、执行三位一体的管控框架,为施工过程中的动态控制与差异分析提供有力支撑。
(二)采购与材料管理中的成本控制节点设置
材料成本在建筑施工中占据显著比重,是影响成本控制效果的关键变量。建立科学的材料采购与管理体系,对于降低采购成本、减少浪费与提升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采购环节,应实行集中采购与招标比价机制,优化供应商结构,提升议价能力与供货稳定性。对大宗材料应设立限价机制,防止价格波动影响成本总额。合同中应明确供货周期、质量标准与违约责任,控制采购风险。在材料进场后,现场应建立完善的验收制度与台账管理机制,实现材料数量、单价与使用明细的动态匹配。通过设置材料使用定额标准、监控消耗过程、建立损耗警示机制,可有效控制施工中材料浪费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推行材料集中配送与余料回收制度,可进一步提高材料使用效率与库存周转率,降低材料流转与保管成本,形成闭环管理格局。
(三)施工进度与成本联动控制模式的建立
施工进度的实现程度直接决定了成本的消耗节奏与资源配置状况,需将进度管理与成本控制进行有机融合。在项目实施阶段,通过制定周密的施工计划与资源配置表,明确各阶段产出与投入对应关系,建立进度与成本联动控制模型。施工进度滞后通常伴随人工闲置、机械等待与重复施工,造成资源浪费与成本增加,需通过节点控制与激励机制提高计划执行力。在成本与进度之间应设立预警机制,对施工进度未达预期或费用超支的节点实施重点监控与分析。通过进度计划动态调整系统,可实现施工资源的快速配置与费用修正,增强管理的灵活性与实效性。将进度绩效纳入成本控制评估体系,可引导各责任部门提升时间成本意识,强化计划执行力,实现工期与成本的同步优化与控制。
(四)成本核算与绩效评价的闭环反馈机制
施工阶段的成本核算与绩效评价是实现成本目标与责任落实的关键环节。在核算体系中,应设立标准成本、实际成本与偏差成本三个层级,进行定期数据归集与偏差分析。项目成本核算应以施工任务为基础单元,将材料、人工、机械、管理费用等进行分类统计,并与预算指标进行对比,识别超支或节余原因。核算结果应及时反馈至项目管理团队,作为调整施工策略与资源配置的依据。在绩效评价体系中,应构建以成本控制效果为核心的多维度评价模型,涵盖预算执行率、成本节约率、变更控制率等核心指标。评价结果应与项目团队的激励机制、绩效考核与责任追溯挂钩,形成闭环反馈路径。通过构建透明、高效的核算与评价体系,不仅可提升成本数据的应用价值,还能激发团队对成本管理的主动性与执行力,推动项目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三、结束语
建筑施工中的成本控制与造价管理是工程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其执行效果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与资源配置效率。通过科学的预算编制、精细的材料管理、严密的进度联动控制与闭环核算评价体系,能够构建起全过程、全要素、全责任的成本控制机制。施工企业应不断完善成本控制制度,推动管理信息化与执行标准化,提升造价管理水平,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高效协同与成本最优。
参考文献
[1]李志刚.建筑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方法探析[J].工程造价管理,2023,43(02):65-68.
[2]郑青.施工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策略研究[J].建筑经济,2023,44(04):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