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甲骨漆韵扇香传

作者

许婷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摘要: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甲骨文与漆扇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分析其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制作工艺以及所蕴含的文化价值。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揭示这种独特结合方式对传统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意义,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甲骨文;漆艺;漆扇;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甲骨文研究和传承,甲骨文是汉字源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其出现标志人类从无文字到有文字的转变,不仅是技术进步,还反映当时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发展。商代晚期甲骨文记录先民在“万物有灵”观念下的活动,包含儒家核心审美观念相关文字,可见它是文化、宗教和审美观念的载体。

非遗漆扇是中华非遗瑰宝,将漆器工艺与扇面相结合,利用漆不溶于水特质和“漂漆”技法,形成独特图案。其历史可追溯到汉代,最初用于帝王贵族仪仗,后融入民间,成为独特文化符号。漆扇展现精湛工艺和独特造型,承载丰富题材,有珍贵收藏价值,体现中华民族智慧和审美。

当甲骨文和漆扇这两大传统文化符号相遇融合,为当代艺术创作开辟新领域。本文从多方面探讨甲骨文与漆扇结合的创新性。将甲骨文应用于漆扇,能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新视角,还可通过现代电商平台推广销售,实现文化与商业双重价值。研究目的在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其现代应用与创新,让更多人了解甲骨文魅力和漆扇工艺,促进文化传承发展。。

二、题字型漆扇的特点

在构图方面,遵循中国书画传统构图法则,如开合、大小、主次等,将漆扇作为承载甲骨文书法美感的基底。不同甲骨文字体在漆扇上视觉效果与表现力各异,象形字用于漆扇可增添艺术感与趣味性。根据漆扇形状、大小和功能来选择合适的甲骨文,小型漆扇适配简洁字形,如“人、子”等;大型漆扇则适合较为繁复的象形字,像“宝、莽”等[1]。设计时兼顾字体与扇面比例、色彩搭配,并融入书画构图方法,保障整体和谐协调。

在布局上,利用甲骨文独特的“硬朗感”,其笔画或细且方笔居多,或厚重,结构紧密或稀疏不规则。可采用对称式、均衡式或放射式等构图方法。比如在团扇上,将“莫、门”等字对称分布,尽显稳定庄重;把“晶、莫”等单字或“中、东、南、西、北”等多字以放射状排列,赋予漆扇动感。还能参考文人在扇子上题诗的形式,收集甲骨文字并变形后灵活布局,确保多角度观赏效果,使甲骨文与漆扇相互映衬,提升整体艺术价值 。

三、受众面与工艺流程特点

(一)受众面

甲骨文作为汉字的源头,其研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吸引了多领域学者的关注。学术研究者是甲骨文研究的主要力量,他们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推动了甲骨文的深入理解和发展;考古学家则通过对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提供了大量甲骨文实物资料,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通过研究甲骨文,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商代晚期的历史和社会生活,从而丰富对古代社会的认知。随着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技术的发展,甲骨文的检测和识别变得更加便捷,普通大众得以通过技术手段接触和了解甲骨文,进一步扩大了其受众面。此外,甲骨文作为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形式,吸引了许多艺术爱好者的关注,在漆扇上题画甲骨文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也是一种文化传承,能够吸引对传统文化和艺术感兴趣的群体。教育工作者则可以通过将甲骨文融入教学,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因此,甲骨文与漆扇的结合在学术、文化、艺术和教育等领域均展现出广泛的受众面。

(二)工艺流程特点

漆扇的工艺流程特点集中体现在材料选取、技法应用、手工制作、图案独特性、制作周期及艺术融合性等方面。首先,在材料选取上,扇骨多采用箭竹,通过剖丝工艺编织而成,质地坚韧且轻巧;扇面则选用宣纸工艺制成,吸水性强、柔韧性好,便于大漆的渗透和附着,同时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涂料,并辅以矿物质颜料调色,确保漆扇的天然美感与环保特性。其次,制作技法独特复杂,尤其是“飘漆”技法的运用,利用漆不溶于水的特性,通过点、甩、弹、划等手法在水面绘制图案,再将扇面浸入水中转印图案,展现了传统漆艺的精髓与现代创新的结合[2]。此外,漆扇制作全程依赖手工完成,从选竹、剖丝编扇骨到制扇面、调色、飘漆、盖章等工序,均需工匠具备高超的技艺和耐心,尤其是飘漆过程中对力度、角度和速度的精准把控,体现了工艺的精细与复杂。由于漆在水面的流动和扩散具有随机性,加之配色和手法的差异,每把漆扇的图案都独一无二,兼具天然美感与艺术价值。同时,漆扇制作周期较长,需经过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均需一定时间完成,如漆的干燥需自然风干或特定环境烘干,且可能需多次上漆和绘制,以确保最终效果。最后,漆扇制作融合了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工匠常运用漆艺彩绘技巧在扇面上绘制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并在扇骨上进行雕刻,使漆扇集多种艺术之美于一身,展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

四、漆扇传播与文化价值

非遗传承在教育价值创新与文旅融合实践中意义重大。在教育价值创新上,通过漂漆工艺体验大漆流动美,以甲骨文素材(诗词、节气等)进行二次创作。如崂山区中韩小学非遗传承活动,学生将甲骨文融入漆扇扇面,既加深对古汉字结构与内涵的理解,激发艺术创造力,又在学习传统技艺时感受中华文化底蕴。安阳殷墟景区文创活动中,游客在漆扇上拓印甲骨文,增强文化认同感。在文旅融合实践方面,甲骨文与漆扇结合打造独特文化IP。安阳殷墟景区文创集市里甲骨文漆扇热销,通过互动活动,它成为“可带走的文化符号”,提升地方文旅吸引力,为传统文化商业化传播提供新路径,也为地方文化推广提供新载体。在非遗传承基地,游客亲手制作甲骨文漆扇,能深入体验传统文化魅力[3][4]。

漆扇题画甲骨文的传播与文化价值显著。在历史文化传承上,以日常用品为载体展现甲骨文与漆艺文化魅力,激发大众兴趣,为甲骨文研究与传播开辟新路径,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力其走向世界。艺术审美价值层面,融合古老甲骨文与现代设计理念,实现多种元素融合,带来强烈视觉冲击与审美魅力,为现代设计提供灵感,推动设计水平提升,满足多元审美需求,冲击并推动传统审美观念演变。文化符号与精神象征价值上,强化二者作为文化符号的影响力,使漆扇成为承载中华文化精神的载体,传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热爱等精神内涵,契合当代文化与精神需求,提升文化认同与自信。总之,漆扇题画甲骨文是艺术创新,更是传统文化传播传承的重要载体 ,意义深远。

五、结论

甲骨文与漆扇的结合是传统艺术融合的成功典范。它不仅为古老的甲骨文提供了新的展现载体,使这一古老文字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以延续和传播,更赋予了漆扇深厚的文化内涵。二者结合拓展了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视觉体验,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这种融合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积极意义,值得在现代艺术创作和文化产业中进一步推广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爱民.断裂与延续——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J].书法教育,2019(04):9-14.

[2]陈施耘. 论福州漆工艺的渊源[D].西安美术学院,2011.

[3]柴雨婷,叶辉,林含之.“文以载道”:新时代下甲骨文的文化传承与艺术价值弘扬 附视频[J].今古文创,2024.5

[4]张阿曼.虚实相映:书画里的构图法[J].书法教育,2023(07):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