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魏茂琪
甘肃省武山县嘴头乡嘴头九年制学校 741306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先进的理念逐步融入了教育工作中,并且促成了整个教育领域的发展,而生本理念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实践中,持续聚焦于学生需求,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活动方案,才能真正产生一种正向引领与带动的效果,辅助学生立足于数学学习过程,持续提升探究质量、效率,最终揭示数学原理,完成综合性应用,提升核心素养。
一、融入现实生活情境,增强数学探究兴趣
进入新时期,打造生本课堂,越来越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秉持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全面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活动的形式,就能够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而赋能,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受到多个维度的启发,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达成预期目标。因此,在新时期,围绕着生活化案例、情境的融入,贯穿于教学始终,实现对学生的正向指引,越来越重要。联结现实生活进行深入探索,就能够从抽象过渡到具体,使学生由点及面地完成探索,最终获得发展。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时、分、秒”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展示一个模拟的时钟,并让学生识别时针、分针和秒针,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如何表示时间。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作息时间,如早上起床、上学、吃午饭、放学等,然后记录下这些活动对应的时间。为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小游戏,如“时间猜猜看”。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活动的描述,如“我早上 7 点起床”,然后让学生猜测这个时间,并在模拟的时钟上拨出相应的时间。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时间的知识。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探究力度
生本课堂的打造,离不开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索。指引学生在相互学习、帮助的过程中,解决诸多类型的问题。立足于“集思广益”的过程,交换各种巧妙的想法等,尤为重要。因此,在新时期,广大教师则可以围绕科学的原则,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分组,使他们之间形成一种明确的互补关系,逐渐构筑学习共同体。同时,教师也应布置一系列合作任务、活动指引,带动学生在深度参与的过程之中,发掘更有意义的数学规律,同时攻克重难点,并且代入到巧妙的转化和应用进程之中,达成预期目标。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为例,教师则可以聚焦于生本课堂的搭建,开展不同类型的小组合作活动。具体的形式是:生成一个在超市购物的场景,鼓励学生代入到买卖角色中,分析不同物品的价格进行相应的运算,鼓励他们灵活借助小数的加减法知识,围绕着自己的购物清单以及准备好的钱进行实践尝试,在更富有深度的代入过程中,建立起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引学生互相帮助、彼此参考以及借鉴计算方法,在有意义的探讨与交流过程之中,获取到正确的思路和实践方向。
三、信息技术提供学习资源,促成思维转化
生本课堂的构筑,离不开学生的个性化探索。在新时期,全面探索信息技术工具,提供一定的微视频资源,带动学生进行灵活的思维转化,尝试高质量的自主学习探索,尤为重要。通过一系列的资源,予以学生一系列感官刺激,帮助他们动态感知不同类型的知识变化,也有助于学生的建模思想成长,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产生更加显著的课程实施效果。因此,围绕着整体课堂教学的需求,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地探索更多智慧功能,将优质的资源贯穿于教学始终,实现对学生的引领以及带动。
以“图形的运动”为例,基于“平移、旋转”教学,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用准确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图形平移、旋转的过程以及发生变化后的状态,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形成具象画面。因此,涉及几何图形的学习内容,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难点。而在生本课堂的视域下,教师则可以借助网络资源选择信息工具来进行优秀内容的整合,立足于不同类型的平移、旋转现象,以及其中发展的变化,图形运动的轨迹,来赋予学生直接感知,让他们在个性化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关注动态情况,从而在脑海中还原直接画面,建立更深刻理解,逐步获取更优的学习成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贯彻落实生本理念推动课堂教学,往往表现出了明确的现实意义。唯有持续进行教育改革,才能真正让课堂契合学生的成长需求,达成预期目标,因此,在未来,广大教师仍需要参与不同程度的研究及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活动的形式,带动学生在深度参与的过程中,获取到正确的思路和实践方向,进行灵活地思维转化,持续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全仓.巧用课堂互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对策探索[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04):143-145.
[2] 张 娇 .“ 以 人为 本 ” 理 念在 小 学 高年 级 数 学课 堂 教学 中 的 应用 [J]. 智力,2024,(05):151-154.
[3]黄俊云.小学数学生本教育理念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J].现代教育论丛,2009,(1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