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理念方法创新研究

作者

王爱兵 董盼盼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市050035)

摘要: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思政作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议题。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各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当前,如何有效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结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已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关键挑战。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创新方法,分析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提出基于学科特点的教学设计策略,为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评价体系

1 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

1.1课程思政的思想引领功能

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尤其是对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塑造。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信息化迅猛扩张,这种背景下社会价值观念变得越发多元复杂,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容易被多重文化思潮交织冲击,在这样的语境中课程思政在高等教育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意在促成思想政治内涵向外扩展,与学科教学互相渗透,从而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价值方向,探寻并建立个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简单来说,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在于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深层次关联与设计,实现政治思想资源和已有知识的有机重组,从而引导学生逐渐认同国家价值准则,在知识授予过程中逐步形成长效稳定的人生框架和发展理念。思政教育并非局限于课堂内的理论学习,而是通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多维渗透,让他们在行动中内化社会责任感,更好的满足他们的个人发展需求。

1.2课程思政的全面素质培养功能

随着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教育的目标不再单纯是知识传授,而是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课程思政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尤为突出。课程思政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科教学中利用具体学科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其社会实践意识并激活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推动从知识型学习向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转化。课程思政格外注重价值观引导,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带领学生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实现与社会发展需求协同契合的选择,在全球化浪潮和本土化特质交织的时代语境中,人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素养成为关注焦点,而跨文化理解及交流能力亦被视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目标,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深远的影响。

2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理念方法创新策略

2.1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式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内容设计聚焦于精准梳理学科知识框架,在分析特性的基础上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节点,例如理工科可选择科技和社会的关联为突破口,让学习者明白技术革新应服务于社会进步与民生优化,进而在无形中加码其社会责任感,而文科部分则立足人文学科里的伦理观与历史延续,深入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设计不必囿于单向的政治理论灌输格局,而是引航学习者去挖掘学科知识背后的社会议题与价值倾向,将思政要点自然融入教学进程的每个角落,如此方能使思政教学更具实践意义。 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尝试借助案例剖析与课堂讨论等互动方式,促使学生将注意力沉浸到课堂思政内容之中进行深挖和探析,如此不仅能促进学科知识的理解,还能隐约间培养出较为端正的价值判断和社会分析视角,在推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则需要注重设立互动反馈脉络,借由课后作业或者学生调研报告,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确保课程思政教育在日常学习中的持续性与深度性。

2.2增强课程思政的实践性和互动性

课程思政不只是课堂内的行为,还需重视实践过程,以此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实操能力,在正式教学之外引导学生展开社会访问,考察参观或实训活动,使课本内容与当下社会现实相吻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迁移,例如法学相关课程可带领学生走入法院,检察院等实际环境中了解司法体系运转情形,并结合学科方向深入聊天关于法律和公正这类话题,又比如医学院校的科目可通过调研基层医疗场所去剖析健康领域所涉及到的资源平等和社会责任主题,教师还应更多地动员学生去钻研专题内容或者撰写调查报告从而锻炼他们探知问题的热情与独特见解的形成,最终帮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把握社会热点话题同思政要点之间的关联呼应。 互动性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扮演重要角色,教师使用线上讨论,视频讲解和课外阅读等信息化手段,推动学生从不同视角参与到课堂互动与思考中来,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往往成为激活思维火花的触发点,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消化思政知识点,同时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并提升综合能力水平,为优化引导成效,还可以引进校外资源,让专家或其他领域人士介入教学流程,从而助力延展学生视野,提升实践体验的深度与广度。

2.3完善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学术成绩的表现,还要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指标范围得囊括课堂表现,实践活动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多个维度,构建全面而多元的评估框架,课堂中可设定具体的评判细则,例如讨论参与度,发言频次和思考深度等,借以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并渗透批判性思维习惯;对作业的要求应偏向对学生思政内容理解及应用水平的考察,而非单纯的知识点背诵,教师不妨结合时事新闻或社会议题导入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解析,以此检验其逻辑分析与综合判断能力。实践活动评价要依据学生的社会调研和课外实习表现来打分,着重考察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以及创新能力等要素,在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时需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动态追踪,避免因单次评价而导致以偏概全的结果,从而增强课程思政评价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像同行评价,自我评估以及师生对话这类方式,形成多元评价视角,同时教师应参照学生反馈和自评结果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评价指标随课程思政内容适时更新,,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其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从而实现育人目标的多维发展。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科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实践性和互动性,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培养出更多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曹春雷. “三全育人”理念下指向核心素养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J]. 才智, 2025, (08): 33-36.

[2]刘旺.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阐述 [J]. 大众文艺, 2025, (05): 198-200.

[3]韩馨. 美育视角下高校设计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J]. 大众文艺, 2025, (05): 150-152.

[4]邢建平. “双创”融合下的职业院校经济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J]. 学周刊, 2025, (10): 66-69.

作者简介:王爱兵(1979.10—),男,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教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

董盼盼(1987.4—),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从事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

课题项目: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院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理念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ZZD-2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