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法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应用
王艳
吉林省珲春市第一小学校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游戏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因其趣味性、互动性和实践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尤其在小学中年级阶段,学生正处于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的机械训练方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本研究旨在探讨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其对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影响,以期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游戏教学法;提升计算能力
1 游戏教学法对小学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影响机制
1.1 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中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等特点。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如数学卡片游戏、数字接龙游戏等,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当学生对计算学习充满兴趣时,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积极思考计算问题,从而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数字卡片配对”游戏中,教师准备写有不同数字的卡片,让学生找出两张卡片上数字之和或差为特定值的组合。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为了快速找到正确的卡片组合,会主动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计算的趣味性得到了极大提升,学生对计算的兴趣也愈发浓厚。
1.2 增强学习动机
游戏教学法通常会设置一定的目标和任务,学生在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在数学计算游戏中,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复杂的计算问题或者在游戏竞赛中取得胜利时,他们会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认可,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努力学习计算知识的动力。以“计算大比拼”游戏为例,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计算速度和准确率的比赛。每个小组的学生为了团队荣誉,会全力以赴地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充分调动起来,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他们会不断练习计算,进而提升计算能力。
1.3 促进知识理解与应用
游戏教学法能够将抽象的数学计算知识融入具体的游戏情境中,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更加直观地理解计算的原理和方法。例如,在“超市购物”游戏中,教师创设超市购物的场景,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进行商品价格的计算。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能更好地掌握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需要根据商品的价格进行加法计算来确定总价,或者根据支付金额和商品总价进行减法计算来确定找零金额。
2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中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2.1 游戏设计要贴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
一方面,游戏内容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确保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学习和巩固计算知识。例如,在教授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可以设计“水果采摘大作战”游戏。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棵水果树,树上挂满写有不同两位数乘一位数算式的水果卡片。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每组学生轮流派代表去“采摘水果”,即计算卡片上的算式。如果计算正确,该小组得分并可以继续采摘;如果计算错误,则由其他小组继续。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反复练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达到巩固教学内容的目的。
另一方面,游戏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也不能过于困难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教师要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计算能力,合理设置游戏难度。例如,在设计除法游戏时,对于三年级刚接触除法的学生,可以先从简单的表内除法游戏开始,如“除法转盘”游戏,教师制作一个转盘,转盘上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写有一个除法算式,学生转动转盘,指针指向哪个区域,就计算该区域的除法算式。随着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渐增加游戏难度,引入有余数的除法游戏,如“分气球”游戏,教师准备若干气球,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气球活动,要求每个小组将一定数量的气球平均分给若干成员,计算出每个成员能分到几个气球,还剩几个气球。
2.2 多样化游戏形式的运用
为了保持学生对游戏的新鲜感和兴趣,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游戏形式进行数学计算教学。常见的游戏形式有竞赛类游戏、合作类游戏、角色扮演类游戏等。
竞赛类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计算接力赛”,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站成一排。第一个学生完成一道计算题目后,将答案传递给下一个学生,下一个学生根据前一个学生的答案进行下一道题目的计算,依次类推。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且计算全部正确,哪个小组获胜。这种游戏形式能够让学生在紧张刺激的竞赛氛围中快速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合作类游戏则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比如“拼图计算”游戏,教师将一些写有计算算式的拼图卡片分发给学生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需要通过合作完成拼图,在拼图过程中,学生要计算卡片上的算式,只有计算正确才能确定卡片的正确位置。通过合作完成拼图,学生不仅提高了计算能力,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角色扮演类游戏能够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数学计算的实际应用。除了前面提到的“超市购物”游戏,还可以设计“银行存钱取钱”游戏,学生分别扮演银行工作人员和储户,模拟存钱、取钱的过程,进行利息计算等操作。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游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提高计算能力。
2.3 合理安排游戏时间与频率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法时,教师要合理安排游戏时间与频率。游戏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教学进度无法完成,影响教学任务的实现;游戏时间过短,学生可能无法充分体验游戏的乐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每次游戏时间可以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根据教学内容和游戏的复杂程度适当调整。例如,对于简单的口算游戏,可以安排5~10分钟;对于较为复杂的综合计算游戏,如涉及多种运算的“数学闯关”游戏,则可以安排15分钟左右。
游戏频率也需要合理把握。过于频繁地开展游戏,可能会让学生对游戏产生疲劳感,降低游戏的吸引力;游戏频率过低,则无法充分发挥游戏教学法的优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每周安排2~3次游戏教学活动。例如,在新授课中,可以在讲解完重点计算知识后,安排一次游戏活动来巩固所学内容;在复习课中,可以适当增加游戏的频率,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帮助学生系统复习计算知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小学数学教育理论,也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实用的教学策略。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游戏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璐.数学游戏在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与实践[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八).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中华西路小学;,2023:239-242.
[2]骆燕茜.“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游戏教学的应用研究——以人教版五年级为例[J].新智慧,2022,(30):15-17.
[3]江婕,胡珊珊.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探究——以三年级几何课程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22,(Z1):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