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型双吸离心泵振动控制技术研究与实践
鲁建邨
葛洲坝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一、引言
现代供水系统正朝着大流量、高扬程、智能化、节能化方向发展,双吸离心泵作为核心动力设备,其功率、流量及扬程范围持续扩大。变频调速技术的普及虽提升了系统调节灵活性与能效,但也要求水泵在更宽转速、流量区间稳定运行,对振动、噪声、效率及抗汽蚀性能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实际工程中大型变频水泵机组振动超标问题频发,不仅降低设备效率与寿命,还可能引发管道共振,导致安全事故。
振动超标源于多因素耦合:泵本体水力设计缺陷(如叶轮 - 蜗壳动静干涉)、管系固有频率与叶片通过频率(VPF)耦合、安装精度不足、变频工况波动等。其中,叶轮涡壳动静干涉产生的压力脉动是核心激振源,可通过管路传播并激发系统共振;而水泵出厂试验多基于简化管路,难以模拟现场复杂边界条件,进一步增加了振动风险。因此,振动控制需摒弃 “局部治理” 思维,贯穿设计、制造、管系布置、安装调试及运维全链条,构建系统性防控体系。
二、振动产生的机理分析
水泵振动本质是激振力与系统响应的耦合结果,当激振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接近( (±15~20% )或重合时,将引发共振,导致振动幅值急剧放大。
2.1 流体激励及压力脉动
叶轮旋转时,叶片周期性切割流体并扫过蜗壳隔舌,使叶轮出口流场压力、流速呈周期性变化,产生以叶片通过频率( VPF=Z×n/60 ,Z 为叶片数,n 为转速 rpm )为特征的压力脉动,这是离心泵最主要的流体激振源。
设计缺陷或偏离高效区运行时,叶轮进口预旋、叶片通道回流 / 脱流等不良流态会加剧压力脉动;此外,叶轮与蜗壳间隙、叶片数选择、出口流场均匀性及汽蚀初生状态,均会影响压力脉动强度。该脉动不仅作用于泵体,还通过进出口管路(扩散管、变径管等)传导至管系,成为管路振动激励源,且管路振动会反向反馈至水泵。
2.2 机械振动源
轴承磨损、转子不平衡、联轴器不对中是机械振动的核心诱因(尤其旧泵):轴承磨损降低转子支撑刚度,引发振动;转子不平衡产生离心力,导致周期性振动并通过轴承传递至泵体;联轴器径向、轴向或角向不对中,会产生附加力矩与力,造成泵轴弯曲振动,进而影响整个系统。
此外,安装时地脚螺栓松动或基础刚度不足,会放大振动传递路径,使小幅振动加剧。
2.3 变频运行的影响
变频技术扩大了水泵流量 - 扬程覆盖范围,但也导致其可能长期运行于非高效区,引发流态恶化(如小流量时流动分离、大流量时入口漩涡);满速运行时水力激振力较大,若叠加低效工况点,易导致振动超标。
定速泵的 VPF 固定,设计时易避开固有频率;而变频泵的 VPF 随转速 n 线性变化,覆盖频段更广,大幅增加与泵体 / 管系固有频率重合的风险,且难以避开转子临界转速。同时,变频器控制参数不合理会导致电机转速波动,引发水泵振动。
2.4 汽蚀对振动的影响
当泵内局部压力低于水温对应的饱和蒸汽压力时,水中产生气泡;气泡进入高压区后迅速溃灭,产生巨大冲击力作用于叶轮表面,引发叶轮振动。长期汽蚀不仅加剧振动,还会侵蚀叶轮、降低其寿命,同时破坏水流连续性,导致泵流量、扬程下降。
2.5 系统响应与共振
水泵转子 - 轴承系统、泵壳、基础底板及管系(钢管、阀门、伸缩节等)均有结构固有频率;管内流体还存在声学固有频率(驻波频率)。当 VPF 及其倍频与上述任一固有频率满足共振条件时,系统振动位移、速度及加速度显著放大,成为现场严重振动的主要成因之一。
2.6 厂内试验与现场条件的差异
水泵出厂试验基于标准化、高刚性短管路,无法模拟现场长距离、多管件、多分支的管系动态特性;现场来流条件、阀门开度、系统阻力等边界与试验台差异显著,直接影响泵入口流态及出口压力脉动。即便厂内试验详尽,也难以覆盖全变频范围的潜在风险点。
三、系统性预防振动超标
振动防控需从源头入手,贯穿水泵设计制造、管系设计、安装维护及系统集成全过程,实施主动预防。
3.1 水泵及叶轮水力设计优化叶轮是水力性能核心,其设计直接决定振动水平:
CFD 仿真优化:通过 CFD 模拟解析叶轮内流场,优化叶片进口角、出口角及包角,匹配叶片外形与尺寸,生成宽工况适配型线;重点模拟小 / 大流量工况流态,减少流体扰动与回流,削弱压力脉动基础,拓宽高效区。
叶片数与结构优化:叶片数需平衡流动阻力与激振能量(增加叶片数降低脉动但提升阻力,减少则相反),通过多方案对比确定最优值;同时优化叶轮 - 蜗壳隔舌间隙及轴向重叠量,探索非对称蜗壳、倾斜隔舌等结构,破坏脉动传递路径。
汽蚀预防:优化吸入流道(减少局部阻力、扩大进口过流面积、采用后掠式叶片),打磨叶片进口边以均匀压力分布;确保水泵必需汽蚀余量(NPSHr)低于系统有效汽蚀余量(NPSHa),从设计层面规避汽蚀。
3.2 泵结构强度与模态匹配
通过有限元分析(FEA)计算泵壳、轴承体、底板等关键部件的强度与模态,调整材料分布、筋板布置及壁厚,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提升刚度与固有频率,确保一阶固有频率避开VPF 的 ±15%~20% 范围。
转子系统设计需确保临界转速远离工作转速:建立转轮 - 轴承系统模型(含轴、叶轮、联轴器刚度与阻尼),计算弯曲 / 扭转临界转速,通过优化转轮直径、长度及支撑方式,调整临界转速;变频泵需校核全变速范围的临界转速。此外,需选择适配刚度、阻尼的轴承,优化轴承座支撑结构,采用具备补偿能力的联轴器,减少安装误差与温度变化引发的附加力。
3.3 精细化管系设计与计算管系设计需兼顾静力、动力特性,开展多维度分析:
静力分析:计算重力、介质内压、温度荷载下的管系应力,核算设备与管件接口受力,确保应力在材料许用范围,且接口载荷不超制造商限值。
水锤分析:通过专业软件模拟水锤过程,生成最大 / 最小压力波曲线,配置调压装置以降低冲击风险。
支撑设计:固定 / 导向 / 弹性支架的选型需兼顾静力稳定与动力调频,通过优化支撑点位、刚度,调整管系固有频率;泵口、弯头、阀门等激振集中部位需强化支撑。
动力分析:建立含管道、管件、介质、支撑的完整有限元模型,计算管系固有频率与振型,确保其与 VPF 及其倍频偏差 20% ;复杂管系需开展谐波响应或瞬态动力分析,评估振动响应水平。
3.4 系统级统筹设计与协同
摒弃泵、管路、基础孤立设计模式,贯彻 “泵 - 管路 - 基础” 一体化思路:建立含转子动力学的泵本体、管系、基础整体耦合模型,开展模态、谐响应联合分析,评估系统固有频率与激振响应,实现系统级频率避让。
同时进行变频全工况验证:通过 CFD 模拟水泵全流量、全转速工况,预测效率、扬程、汽蚀及压力脉动特性;结合系统模型,校核变频范围内 VPF、管路声学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的重合风险,识别 “危险转速区”。
工艺上,关键支撑预留调整空间,共振风险管道预留吸振器 / 阻尼器接口,控制系统逻辑避开 “危险转速区”;管路配置减少变径管、阀门等扰动源,保证足够直管段以稳定流态。此外,组织水力、机械、结构等多专业联合评审,审查振动防控措施的完备性与可实施性。
3.5 制造、试验与安装工艺控制
制造精度控制:泵体内表面、叶轮、轴系的流道型线、粗糙度、尺寸公差需按设计要求,采用高精度设备加工;叶轮焊接后需时效处理消除残余应力,避免运行变形。
动平衡与厂内试验:转子动平衡精度需达 G2.5 级(ISO1940)及以上,大型高速泵需多平面动平衡;厂内试验需配套实际变频器,验证全工况性能,同步监测轴承温升、噪音,并模拟现场不利工况开展振动测试,尝试调整管路配置评估振动影响。
现场安装控制:严格控制机泵水平度、联轴器对中误差、地脚螺栓预紧力;管道安装需保证接口、坡度、垂直度符合要求,减少安装应力;统筹设计泵与管道的柔性接头,平衡振动传递与系统刚度。
3.6 运行及运维控制
优化变频控制策略:采用矢量控制算法精确控制电机转速与扭矩,设置 “转速禁区” 避开共振区间;结合预测控制模型,动态调整频率以避开管道模态。
构建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水泵与管系运行状态,与 PLC 联动实现参数自动调整;振动超阈值时,自动调整转速或流量以降低幅值。
定期运维:按手册巡检联轴器、地脚螺栓、轴承,杜绝机械振动源;定期开展现场动平衡校正与管道应力复测,确保长期稳定性。
四、现场振动超标的检查与处理
4.1 诊断流程
首先区分新旧泵振动差异:旧泵振动突增或渐进增大,多指向机械源、汽蚀;新泵试运行振动大,多指向设计缺陷、水力脉动或共振。
初步排查:检查地脚螺栓紧固性、轴承温度 / 噪音、联轴器对中、机泵水平度;排查管路支架是否卡死 / 脱空;必要时开盖检查叶轮汽蚀、摩擦及轴承 / 密封状态,同时记录振动发生时的转速、流量、扬程等关键参数。
专业测试:空载无水、停机满水、实际运行状态下,通过敲击试验获取局部结构与流体耦合固有频率;使用测振仪在泵轴承座、泵壳法兰、基础、管路关键部位布置传感器,全工况测试振动速度 / 加速度。
频谱分析:通过专业软件解析振动信号,识别峰值频率:靠近 VPF 或其倍频,指向水力脉动;靠近工频 (n/60) )或其倍频,指向转子不平衡、不对中;接近管系固有频率,指向管路共振;高频宽带伴噪声,指向汽蚀;峰值随转速线性变化为激振频率,不随转速变化为共振。
4.2 处理措施
机械故障解决:按规范重新调平机泵、校正联轴器对中;紧固松动螺栓,修复基础与支架;加固刚度不足管段(需核算应力与水锤);维护或更换轴承;现场校正转子动平衡。
水力条件优化:清理入口滤网,加装防涡板,确保进水流态均匀、淹没深度足够;条件允许时提高进口水位 / 压力,改善汽蚀余量;调整转速或阀门开度,使泵运行于高效区或低脉动区间,避开不利工况点。
共振避让:微调水泵转速改变 VPF(需结合工艺可行性);调整支撑类型(如滑动改导向)、增设刚性支撑(缩短跨距)或替换弹性支撑,改变管系固有频率;振动集中部位加装质量块、阻尼器或吸振器;加固泵基础或泵壳增设加强筋,提升泵本体固有频率。所有调整需以动力计算为依据,重新核算模态与应力,避免引发新风险。
叶轮 / 水泵处理:若上述措施无效或工况不允许避开 “危险区”(如新建项目需全工况达标),可考虑叶轮修型、更换重新设计的叶轮,或水泵返厂处理。
五、结论与展望
大型双吸离心泵(尤其变频机组)的振动控制是系统工程,振动超标源于多因素耦合,处理难度大且易造成经济损失与项目延误。因此,必须树立 “预防性、全链条” 理念,从设计、制造、安装到运维实施全系统优化与协同。
未来,随着 CFD/FEA 数值仿真精度提升、系统动力学耦合分析成熟、智能监测与诊断技术发展,以及振动标准的严格实施,大型水泵机组的振动控制能力将显著提升,为供水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更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福军。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 ——CFD 软件原理与应用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28-156.
[2] 闻邦椿。机械振动理论与应用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03-225.
[3] ISO 1940-1:2003, 机械振动 转子平衡 第 1 部分:平衡公差与允差的确定 [S].
[4] 张强,张人会。变频调速离心泵共振风险分析与控制 [J]. 水泵技术,2018 (3):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