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系统综合业务平台应用分析

作者

吾尔古丽吐送尼亚孜

塔里木河流域和田管理局

引言

随着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加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已难以应对复杂的水安全形势。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流域间、 引发的极端水文事件频发,对水资源动态监测、精准调度提出了 通过物联网感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决策等技术融合,构建 体系,成为破解水资源管理难题的关键支撑。近年来,该类平台在 目中逐步推广应用,但其在实际运行中仍面临数据共享不畅、功能与需求脱 从技术架构到应用模式进行系统性优化。

一、综合业务平台的技术架构与功能设

(一)"三圈层"技术架构体系

综合业务平台采用"感知层—数据层—应用层"的三圈层架构,实现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感知层依托分布在流域内的各类监测设备,包括雨量站、水位计、水质传感器、墒情监测仪等,通过北斗定位、LoRa 无线传输等技术,实时采集降雨量、河流水位、地下水埋深、农田墒情等基础数据,数据采样频率根据业务需求动态调整,如洪水期水位数据采集间隔缩短至5 分钟/次,确保应急响应的时效性。

数据层构建分布式数据仓库,整合水利、气象、农业、环保等多部门数据资源,形成标准化数据集。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编码规则,解决不同来源数据的格式冲突问题,例如将水文部门的"流量"指标与农业部门的"灌溉用水量"指标进行关联性标注,实现跨领域数据的可比可算。同时,采用区块链技术对关键数据进行加密存证,保障水资源调度指令、生态流量下泄记录等核心信息的不可篡改。

应用层基于微服务架构设计,将业务功能拆解为独立模块,可根据不同流域的管理需求灵活组合。平台支持 B/S 和 C/S 双重访问模式,桌面端满足精细化调度决策需求,移动端适配基层管理人员现场巡检、数据录入等场景,实现"办公室—现场"的无缝衔接。

(二)核心功能模块设计

平台功能设计紧扣水资源管理的核心业务,主要包括五大模块:

动态监测模块:通过GIS 地图可视化展示流域内水资源分布状态,实时刷新重要水文站的水位、流量数据,超标指标自动标红预警。支持自定义监测看板,例如灌溉期重点显示农田墒情与水库蓄水量关联曲线,枯水期突出河道生态流量达标率监测,满足不同时段的管理侧重。

水资源调配模块:基于来水预测与用水需求分析,生成多情景调度方案。平台内置优化算法,可根据"生活用水优先、生态用水保底、生产用水高效"的原则,自动平衡流域内各用水户的配额,如在黄河流域调水调沙期间,通过算法模拟不同下泄流量对沿岸灌溉、航运的影响,推荐最优调度参数。

水生态评估模块:整合水质监测数据与生态指标,构建水生态健康评价模型。通过计算河道内生态基流满足率、湖泊富营养化指数等参数,生成流域生态健康报告,对水质超标、湿地萎缩等问题自动触发预警,并关联至具体污染源排查清单。

应急响应模块:针对干旱、洪水、水污染等突发事件,预设应急处置流程。平台可根据实时监测数据自动启动响应预案,例如当监测到某断面水质COD 浓度超标时,迅速定位污染扩散范围,计算受影响的取水口位置,并推送关停建议至相关管理部门,同时跟踪应急处置的全流程记录。

决策支持模块: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数据进行挖掘,预测未来水资源供需趋势。通过训练BP 神经网络模型,输入气象预测数据、作物种植结构、工业产值等变量,可实现未来30 天的流域供水量预测,预测误差控制在8%以内,为中长期水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平台应用中的突出问题与制约因(一)数据共享存在"玻璃门"现象

尽管平台设计了数据融合功能,但部门间的数据壁垒仍未完全打破。部分地方环保部门因数据安全顾虑,仅向平台开放水质数据的统计结果,而非原始监测数据,导致平台无法进行深度分析;气象部门的降雨预测数据更新滞后 2 小时以上,影响调度方案的时效性。此外,不同地区的监测设备标准不一,如北方某流域采用的水位计量程与南方流域存在差异,数据接入平台后需进行大量校准工作,增加了数据处理成本。

(二)功能设计与基层需求脱节

部分平台存在"重技术轻应用"的倾向,功能模块追求大而全,忽视基层管理的实际需求。例如某县级平台照搬省级平台的功能架构,包含了流域规划、战略研究等非基层常用模块,而基层急需的"灌溉用水快速申报""小型水利工程巡检记录"等功能却不够完善。平台操作流程繁琐,部分调度指令的生成需要经过 5 级审批,难以适应抗旱等紧急场景的快速决策需求。此外,平台界面设计过于专业化,基层管理人员需要经过多次培训才能熟练操作,影响了应用普及率。

(三)运维保障体系尚未健全

平台运行依赖稳定的技术支持,但基层运维能力普遍薄弱。某丘陵地区的平台因部分监测站点处于信号盲区,数据传输经常中断,而当地水利部门缺乏专业的通信维护人员, 导致问题解决周期长达 3-5 天。平台升级迭代滞后,随着业务需求变化,原有功能模块需要调整,但软件开发单位与使用单位的沟通机制不畅,一次功能优化往往需要3 个月以上,难以适应水资源管理的动态变化。

三、综合业务平台的优化路径(一)构建"三横三纵"数据治理体系

横向打通水利、气象、农业等部门的数据接口,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数据共享的范围、频率和责任主体,对生态流量、取水许可等核心数据实行"一次采集、多方复用"。纵向贯通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节点,省级平台侧重流域级调度,县级平台聚焦区域精细化管理,实现数据分级存储、按需调用。建立数据质量"终身责任制",对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全流程进行溯源管理,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二)推行"模块化+定制化"功能优化

采用"核心模块+扩展插件"的设计模式,保留动态监测、调度决策等核心功能,对非通用功能实行插件化管理,基层单位可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开发"基层简易版"操作界面,简化审批流程,将紧急调度指令的审批环节压缩至 2 级以内,同时增加语音输入、扫码录入等便捷功能,降低操作门槛。建立平台用户反馈机制,定期组织基层管理人员开展需求调研,每季度更新一次功能模块,确保平台与业务需求同频共振。

(三)完善"技术+制度"运维保障机制

组建由平台开发商、地方技术骨干组成的联合运维团队,在县级设立运维服务站,确保设备故障24 小时内响应、48 小时内修复。针对偏远地区信号覆盖问题,采用"北斗短报文+地面基站"的混合通信模式,保障数据传输的连续性。建立平台运维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将运维费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同时开展基层技术人员轮训,每年组织不少于2 次的实操培训,提升自主运维能力。

结语

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系统综合业务平台的应用,标志着我国水资源管理进入智能化、精细化时代。通过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平台在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强化水生态保护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数据共享、功能适配等问题仍是制约其效能发挥的关键瓶颈。未来,需进一步打破部门壁垒,深化技术与业务的融合,推动平台从"能用"向"好用""管用"转变。随着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新技术的融入,综合业务平台将实现水资源管理的全场景模拟、全要素管控,为构建智慧高效、协同有序的水治理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魏萌.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技术要点及应用研究[J].水上安全,2025,(11):68-70.

[2]魏萌.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与调度策略研究[J].水上安全,2025,(10):163-16

[3]毕博.数字孪生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C]//河海大学,浙江省水利学会,上海市水利学会,江苏省水利学会,安徽省水利学会.2025(第十三届)中国水利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水文水资源局;,2025:918-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