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群众文化参与度对新时代乡村文化发展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

作者

刘艳

新疆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文体广电服务中心 835811

引言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将群众文化活动作为衡量乡村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新疆,乡村文化呈现多民族、多元化特征,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及汉族等不同文化元素,涉及民俗节庆、传统手工艺、民歌舞蹈和宗教文化等方面。文化参与度直接关系到文化活动的有效性和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然而,当前部分乡村存在群众参与意识不足、文化资源整合不够、活动组织形式单一以及文化传承断层等问题。研究群众文化参与度对乡村文化发展质量的影响机制,有助于优化文化政策、提升乡村文化建设效果,并为新疆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实践经验。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从理论基础、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及优化路径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旨在探讨新疆地区乡村群众文化参与度对文化发展质量的作用机制及实践对策。

一、群众文化参与度与乡村文化发展质量的理论基础

1.1 群众文化参与度的内涵

群众文化参与度是指乡村居民在文化活动、文化管理、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参与频率、深度和广度,反映了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投入程度。在新疆乡村,这种参与度主要体现在民俗节庆活动的参与人数、传统手工艺和技艺传承的实际参与率,以及在文化品牌建设和文旅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贡献度。高水平的群众参与不仅促进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和丰富多样性,还能够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传统文化在社区中得以延续。同时,居民的积极参与也有助于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通过节庆活动吸引游客、推广手工艺产品,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1.2 乡村文化发展质量的评估维度

乡村文化发展质量是衡量乡村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文化活动的丰富性、文化传承的完整性、文化品牌建设的知名度以及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在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评估乡村文化发展质量可以结合多项指标,例如民俗表演活动的数量和参与度、传统手工艺产品的销售额、文化节庆活动的游客数量以及居民对文化活动的满意度和参与积极性等。这些指标不仅反映文化产品和活动的数量与规模,还体现了文化传承的有效性和品牌影响力。同时,文化发展质量的提升能够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激发社区参与热情,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文化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提升,从而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3 理论基础

研究群众文化参与度与乡村文化发展质量的关系,可借助社会资本理论和参与式发展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社区内部信任、合作与网络关系对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支持作用;参与式发展理论主张居民主动参与文化建设能够提升文化活动质量和可持续性。在新疆乡村实践中,通过社区组织、民俗协会和文化志愿者团队,提高群众文化参与度,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促进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协调推进。

二、新疆乡村群众文化参与度的现状分析

2.1 群众参与活动类型与频率

新疆乡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主要包括节庆活动、民歌舞表演、手工艺制作及传统体育竞技。例如,喀什巴楚县维吾尔民歌文化节和吐鲁番鄯善县葡萄文化节吸引大量村民参与,形成高频文化互动场景。这类活动既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认同,也为地方旅游和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2.2 影响群众文化参与度的因素

群众文化参与度受到文化资源丰富程度、组织机制、政策支持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在乌鲁木齐达坂城区,文化设施建设完善、社区组织活跃、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使得居民参与民俗活动、手工艺培训及文化宣传的积极性高。反之,资源匮乏或组织管理不力的地区,参与度明显偏低,导致文化建设进展缓慢。

2.3 参与度差异与文化发展质量关系

实地调研显示,群众参与度高的乡村文化发展质量明显优于参与度低的地区。巴楚县民歌文化品牌建设与居民高参与率密切相关,传统歌舞得以传承并形成稳定的文化品牌,而低参与地区文化活动零散、品牌缺乏知名度,影响了文化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三、群众文化参与度对乡村文化发展质量的影响机制

3.1 直接作用机制

群众文化参与度直接影响文化活动的规模、组织质量和传播效果。在吐鲁番鄯善县葡萄文化节中,村民积极参与节庆布置、表演排练及旅游服务,使活动规模扩大、内容丰富,文化活动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及节庆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

3.2 间接作用机制

群众参与度通过增强社会资本和文化认同感间接促进文化发展质量。参与民俗表演或手工艺制作的村民形成社群网络,互相协作与学习,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喀什巴楚县手工地毯制作培训项目中,居民参与度高的村落,手工艺传承率和文化创新能力明显优于参与率低的村落,间接提升乡村文化发展质量。

3.3 正反馈机制

高参与度形成文化品牌建设、经济收益和社会认同的正反馈循环。在达坂城区,参与民俗表演和文化活动的村民通过收入增加和社会认同感增强,进一步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形成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动力机制。该机制表明,群众文化参与度与乡村文化发展质量呈动态互动关系。

四、提升新疆乡村群众文化参与度的实践路径

4.1 政策引导与激励机制

通过地方政府制定鼓励性政策和激励措施,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例如,在巴楚县和鄯善县,政府通过设立文化活动补贴、评选文化积极分子及奖励文化创新项目,提高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持久性。政策引导有助于形成良性参与氛围,为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保障。

4.2 社区组织建设与教育培训

社区组织是群众文化参与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立民俗协会、文化志愿者团队及手工艺培训中心,可有效提升参与能力和水平。乌鲁木齐达坂城区在民族手工艺培训中,针对青年和老年群体开展分类培训,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参与模式,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文化活动技能,增强乡村文化发展质量。

五、结语

群众文化参与度对新时代乡村文化发展质量具有显著影响。高参与度能够直接提升文化活动质量,间接增强社会资本和文化认同感,并通过正反馈机制持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新疆乡村实践表明,政策引导、社区组织建设、文化资源整合和教育培训是提升群众文化参与度的有效路径。未来,应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完善文化参与机制,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经验借鉴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周舟,赵兴云.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 路 径 —— 以 黔 西 南 州 为 例 [J]. 智 慧 农 业 导刊,2023,3(23):110-113.DOI:10.20028/j.zhnydk.2023.23.027.

[2] 张靖,陈心雨.公共图书馆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广东实践”[J].图书馆论坛,2023,43(12):45-55.

[3] 曾敏灵.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路径探析[J].新西部,2023,(09):83-85.

[4] 毕博欣,李夏冰,刘益.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之道[J].今传媒,2023,31(10):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