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中尾矿库的设计、管理与环境影响评估
马伟颂
公民身份号码 441224197303126337
引言
随着矿业开采规模扩大,尾矿库作为储存选矿废弃物的重要设施,其安全性与环境友好性愈发关键。然而,因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善导致的溃坝事故与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威胁周边生态与居民安全。科学开展尾矿库设计、管理与环境影响评估,是保障矿业安全生产、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在 “双碳” 目标与生态优先战略背景下,尾矿库的科学建设与管理成为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
一、采矿工程中尾矿库的设计要点
1.1 尾矿库选址与地形利用
尾矿库选址需综合考量地质、水文、交通等多要素。地质条件上,应避开断层、塌陷区等不良地质区域,选择地基稳固、抗侵蚀能力强的地段,以降低坝体沉降与滑坡风险。水文因素方面,需远离饮用水源地与河流上游,同时避免处于汇水面积过大区域,防止洪水倒灌威胁坝体安全。地形利用上,优先选择山谷、洼地等天然地形,借助自然地势减少筑坝工程量,同时利用地形高差实现尾矿自流排放,降低运营能耗。除此之外,选址还需兼顾交通便利性,便于施工材料运输与后期管理维护,同时预留足够的扩容空间,满足矿山长期生产需求。在选址过程中,可借助 GIS 技术进行多因素叠加分析,结合无人机测绘获取高精度地形数据,提升选址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1.2 坝体结构与防渗系统设计
坝体结构设计直接关系尾矿库安全稳定性。初期坝通常采用透水堆石坝或土坝结构,透水堆石坝可有效排除尾矿库内积水,降低浸润线高度;土坝则需严格控制土料压实度与防渗性能。后期通过上游法、中线法等筑坝工艺进行坝体加高,过程中需确保新老坝体衔接紧密,维持坝坡稳定。防渗系统是防止尾矿渗漏污染的关键,常采用复合土工膜、黏土衬层等材料构建防渗层,铺设于库底与坝坡,阻止尾矿中有害物质渗入地下与地表水体。
1.3 排洪与排尾系统规划
排洪系统承担着尾矿库防洪排涝重任,主要包括溢洪道、排水井、排水管等设施。溢洪道设计需依据当地暴雨强度与尾矿库调洪能力,确定合理的断面尺寸与坡度,确保洪水快速排泄。排水井与排水管组成的排水系统,应具备足够的过水能力,并定期检查维护,防止堵塞失效。排尾系统则负责将选矿尾矿输送至库内,根据尾矿性质与排放要求,选择管道输送或流槽输送方式。管道输送需考虑尾矿浓度、流速对管道磨损的影响,合理设置管径与坡度;流槽输送则要确保槽体稳固、坡度适宜,与此同时,设置消能设施,减少尾矿对库底冲刷,保障排尾过程安全高效。智能排洪调度系统与尾矿浓度自适应输送技术的应用,可实现排洪排尾的动态优化与精准控制。
二、尾矿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
2.1 建设期的质量管控
尾矿库建设期质量管控是保障后期安全运行的基础。施工前,需严格审核设计方案,确保其符合相关规范与工程实际需求。施工过程中,对筑坝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如土料的含水量、砂石的粒径与强度等指标均需达标。同时,加强施工工艺监管,确保坝体分层填筑、碾压密实,防渗层铺设平整、焊接牢固,排洪与排尾系统安装规范。建立质量检验制度,对隐蔽工程、关键部位进行阶段性验收,留存影像与检测数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杜绝质量隐患,为尾矿库安全运行筑牢根基。引入 BIM 技术进行施工模拟与进度管控,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建材溯源与质量信息不可篡改,全方位保障建设期质量。
2.2 运行期的安全监测与维护
运行期是尾矿库管理的关键阶段,需建立全方位安全监测体系。通过布设位移监测点、浸润线观测孔、水位传感器等设备,实时掌握坝体位移、浸润线变化、库水位波动等关键参数,利用自动化监测系统实现数据实时传输与分析,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预警。日常维护方面,定期巡查坝体、排洪设施、排尾管道等,检查坝坡是否有裂缝、塌陷,排洪系统是否畅通,管道是否破损渗漏。针对尾矿库沉积滩面,及时进行平整与加固,保障排水性能。同时,制定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对溃坝、洪水等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尾矿库运行安全。物联网与 AI 算法的结合,可实现监测数据的智能分析与风险预测,提升安全管理的预见性。
2.3 闭库后的生态修复与再利用
尾矿库闭库并非管理终点,而是生态修复与再利用的起点。闭库前,需对尾矿进行稳定化处理,如覆盖防渗材料、喷洒固化剂,防止尾矿风化扬尘与有害物质迁移。闭库后,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根据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植被恢复,通过种植草皮、灌木、乔木等构建生态群落,逐步恢复区域生态功能。在满足安全条件下,探索尾矿库再利用途径,如改造为休闲公园、光伏发电场地,或作为建材原料堆场等,实现资源再利用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采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加速尾矿土壤改良,结合文旅产业开发打造生态教育基地,创新闭库后综合利用模式。
三、尾矿库的环境影响评估维度
3.1 环境污染风险评估
尾矿库环境污染风险评估聚焦水、气、土壤等介质。水环境方面,评估尾矿中重金属、酸碱物质等污染物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分析尾矿渗漏、雨水淋溶导致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可能性与影响范围。大气环境上,考量尾矿干滩扬尘、尾矿库周边道路运输产生的粉尘污染,以及尾矿中挥发性物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3.2 生态破坏影响分析
尾矿库建设与运行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多方面破坏。首先,大面积占用土地改变原有地貌,破坏植被与生物栖息地,导致动植物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受损。其次,尾矿排放改变区域水文循环,影响周边河流、湖泊的水量与水质,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除此之外,尾矿库溃坝等事故可能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生态破坏。
3.3 社会环境影响考量
尾矿库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涉及周边居民生产生活与区域发展。从健康角度,评估尾矿库环境污染对居民饮用水安全、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及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下的健康风险。经济层面,分析尾矿库建设与运行对当地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冲击,以及闭库后生态修复与再利用带来的经济机遇。社会稳定方面,关注居民对尾矿库的接受度与担忧,通过建立沟通机制、公开环境信息,化解矛盾纠纷。
四、结论
科学设计、有效管理与精准评估是尾矿库安全运行与绿色发展的核心。通过优化选址规划、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环境影响评估,可显著降低尾矿库安全与环境风险。未来,需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模式升级,促进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实现尾矿库可持续发展目标。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尾矿库管理将向智慧化、低碳化方向迈进,为矿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王长军,刘伟军,周晓东.某铅锌矿尾砂处理工程研究与应用[J].采矿技术,2020,20(03):42-45.
[2]朱远乐,廖文景,王淇萱,等.露天采坑尾矿干堆场与底部巷道的相互影响性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21,41(10):8-13.
[3]吴涛.红泥坡铜矿地下开采采矿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