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下高职英语教学创新路径探索
王淑芳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262500
引言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而英语作为学生职业能力体系中的核心组成,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传统高职英语课堂受限于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等因素,存在知识掌握碎片化、学习过程低效化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从智能识别、数据挖掘到内容生成、语义交互,AI 技术正逐步渗透至教学全流程。在政策层面,“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与《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均强调推动AI 在课堂中的融合应用,强调以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率与教育公平。本研究将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功能定位与优化路径展开系统探讨,旨在为一线教学提供可借鉴、可实施的融合实践方案。
一、人工智能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功能拓展现(一)教学内容生成与优化的智能化转型
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与深度学习模型,教师可以借助 AI 自动生成教学文本、课件资源和互动任务,大幅降低备课负担并提升内容适配度。语言模型可分析课本内容与教学大纲匹配度,生成适应不同学生水平的语法练习、阅读材料与情境会话,支持教师多层次教学设计。系统还能依据关键词设置、学习曲线变化自动推荐学习模块,提升课程结构的灵活性与个性化,进一步增强课堂资源的精准投放能力与内容服务的个体化匹配效率。
(二)学习行为数据的精准采集与分析
人工智能教学平台具备数据采集与分析功能,能够对学生学习时长、任务完成率、错误分布等行为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学习画像技术构建学生个体学习模型,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状态与学习习惯。利用 AI算法对学生语音语调、发音准确度等进行 时评估,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改善口语表现,提高交际能力的训练精度。同时,平台还可追踪学习曲线变化趋势,为教师制定动态干预策略提供数据支撑与逻辑依据。
(三)师生互动与反馈机制的多维革新
AI 驱动下的教学系统能够实现人机对话、语音识别与即时答疑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师生比不足带来的教学盲区。学生在课后练习过程中,通过智能助教系统获取即时反馈,并可在系统中模拟实景英语对话,实现语言技能的迁移训练。教师则可借助系统生成的学习分析报告,调整教学内容与节奏,实现动态教学调控,使教学反馈更加即时精准、教学策略更具前瞻性与响应速度。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AI 融合的关键路径与实践策略(一)构建AI 支持的智慧英语课堂生态系统
智慧课堂强调教学场景的数字化与交互化。在物联网与AI 平台联动支持下,高职英语课堂可实现多终端联动、场景模拟与实时互动。借助语音识别系统进行课堂口语互动,结合电子白板展示结构化知识图谱,提升教学逻辑清晰度与课堂可视化水平。课前系统可推送微课视频,课中支持智能答题与课堂测试,课后则利用错题生成系统进行针对性巩固,构建全链条学习支持系统,有效提升教学过程的连贯性与任务驱动的响应效率。
(二)打造基于语义识别的个性化推送机制
以学生语言水平差异为依据,智能推送系统可根据语义分析、词汇掌握频率和语法掌握情况提供差异化资源分发。AI 算法可动态分析学生近期学习轨迹与难点分布,按需推送强化练习、拓展阅读或专项测试,减少“千人一面”的灌输式教学,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的个性化进阶。此类系统也支持教师进行学情横向对比分析,为分层教学提供决策依据,进一步提升教研决策的实时性与精准度。
(三)开发高职英语场景化多模态语料资源
传统教材内容与实际职业情境脱节,影响学生语言迁移应用能力。依托AI 图文音视频生成技术,开发涵盖职场会话、行业术语、跨文化交流等模块的多模态语料库,能增强学生语言运用的真实感与场景适应力。平台可构建虚拟工作场景,让学生完成如客户接待、产品介绍、商务洽谈等英语任务,提升语言实践与思维协同能力,实现从语言知识向职业能力的跨越,同时激活学生对真实语言使用环境的情境想象与交际动机。
三、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挑战应对与持续(一)教师技术融合能力需系统提升
部分教师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持谨慎或观望态度,对技术整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行为仍以传统灌输为主。应通过组织 AI 教学应用培训、建立教学示范机制与校内技术互助团队,提升教师对 AI 工具的认知能力与教学迁移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平台资源共建,共同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与教学模型,逐步实现教师角色向“数据驱动下的指导者”转型,在教学理念与操作能力层面实现双向突破,真正打通技术与教学之间的实践壁垒。
(二)学生自我管理与技术适应能力参差不齐
AI 平台高度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持续反馈能力,部分高职学生存在依赖性强、操作技能弱、任务拖延等问题。需通过阶段性任务驱动与周期性评估,强化学习目标意识。同时在教学初期引入“AI 使用导航课”,帮助学生熟悉平台操作流程、反馈机制与互动方式,提升其参与度与技术应用自信心,并逐步建立基于自律与反馈闭环的学习机制,推动学生在数字学习环境中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与成长路径。
(三)平台资源安全与数据伦理建设需同步推进
高频次的数据采集与行为分析引发了对学生隐私与数据安全的广泛关注。在教学实践中应明确数据用途边界、信息使用权限与结果反馈方式。 循教育数据治理规范,保障学生数据的加密存储与合法流通。学校也应设立信息使用审查机制, 范围内服务教学,筑牢 AI 教育伦理底线,为教育公平与技术信任建立起制度化保障体系,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据使用意识与信息保护素养。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重塑高职英语教学的形态与结构,从内容创设、过程支持到结果反馈,均展现出强大的渗透力与推动力。在教学一线中,仿真情境、 多模态语料与智能平台的协同应用,为英语教学打开了走向“智教合一”的新通路。面对技术落地中 维挑战, 唯有强化教师 平台建设与优化教学制度设计,才能真正释放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 潜力 力。未来,高职英语 应继续探索人机协同与数据驱动融合下的新范式,构建“教师主导— 生主体” 位一体的教学生态,推动教学从“知识掌握”走向“能力成长”,为职业人才培养注入技术赋能的新动能与结构性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珊.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23(18): 107-110.
[2] 赵云玲. AI 赋能下的职业院校英语智慧课堂构建路径分析[J]. 教育现代化, 2024(5): 65-69.
[3] 田建军. 基于人工智能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23, 42(12): 88-93.